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

全文概要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及《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的要求,监测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世界遗产公约》框架,为履行缔约国承诺,提升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能力,2006年国家文物局制定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并于2015年起组织编制、发布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为及时掌握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总体保护状况提供了可能。《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以下简称《2019年总报告》)是综合反映2019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总体保护状况的“蓝皮书”,也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系列的第6本。

《2019年总报告》由正文、附录两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延续了“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国内外发展形势”、“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分析”以及“总结与建议”的体例。一方面,通过梳理、总结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最新国际动态,概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最新要求和最新主张;另一方面,通过整理、分析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在承诺事项履行、机构与能力建设、遗产本体保存、遗产影响因素、保护项目及相关研究等主要保护管理工作的核心数据,总结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状况及变化规律;最后,在充分考虑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发展环境以及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特点的情况下,为下阶段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保护管理机构的保护管理策略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附录部分包括2019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提交情况、监测年度报告中主要保护管理工作的数据情况、2019年舆情监测分析报告以及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基本信息等内容。

《2019年总报告》指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事业总体发展形势主要体现在对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更加精细、全球战略的侧重点更加明确、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加突出等方面。第一,通过不断更新《操作指南》的具体内容来填补程序机制上的现有漏洞,严格应用遗产影响评估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等手段敦促缔约国履约;第二,持续推动全球战略、非洲优先等事项,以平衡遗产类型和地区分布不均衡;第三,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领域的具体化、常态化;第四,通过“文化—自然融合”项目的实践,重新认识文化、自然与社会价值的关联特性;第五,通过培训、工作坊、图书等方式持续推进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

2019年,我国严格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应承担的各项责任和义务,持续从技术和管理层面维护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致力于保存、保护、展示和传承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按照申遗文本、申遗补充材料、大会决议等文件中提及的缔约国应实施的各项具体工作要求,截至2019年底,99%的承诺事项已履行完成或按要求正在履行中。

具体工作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总体保持稳定。总体格局、遗产要素单体、遗产使用功能绝大部分未发生负面变化。各遗产地通过主动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本体保护工程、展示工程等项目,进一步改善了遗产周边环境、恢复了历史格局,修复了本体残损、排除了安全隐患,丰富了展示内容、提升了展示质量,更加有益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维护和传承。

二、文物领域顶层设计力度明显加大,文物工作的各项保障更加完善。受文旅机构改革的影响,近三成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机构发生变化,但从业人员总数基本保持不变。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和发展观的转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文物保护利用重视程度持续提高,文物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呈现“跨越式提高”的势头,保护管理总经费逐年增加,2019年保护管理总经费同比增长15.38%。从经费来源看,伴随总经费大幅增长的是各地文物财政投入的显著提高。2019年投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地方财政经费占比高达73.53%,相较上年增长14.16%,充分说明了地方人民政府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从项目类型看,环境整治工程经费占比上升明显,本体保护工程经费占比逐年下降,2019年环境整治工程经费占比达32.9%,已成为第一大经费支出类型,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的文物工作理念转变。

三、各项保护管理工作稳步推进。2019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现场实施了各类工程项目206项,其中本体保护工程127项、环境整治工程23项、监测工程17项、展示工程16项、保护性设施工程10项及其他工程13项。相对而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文化景观类遗产的现场工程以本体保护工程为主;古村落、历史城镇和中心,古遗址和古墓葬类遗产以环境整治工程为主;展示工程在古遗址和古墓葬、文化景观类遗产中开展较多。此外,本年度还实施安消防工程 82项,除了利用智能系统、物联网、移动巡查等先进技术以外,还通过进一步完善文物安全防控和安全检查督察等制度标准、加强文物安全宣传与执法检查、开展消防培训和消防演练等工作提升遗产的安全防范能力。近半数遗产地采用了游客预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客量超载压力,并改善了游客参观体验。

四、缺乏保护管理规划、频发安全事故、违法违规建设、不文明游客行为、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影响因素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威胁仍不可小觑。近半数遗产地缺乏经省级人民政府公布的保护管理规划,保护管理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和技术指导;连续5年每年均发生安全事故,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少数遗产地存在未经文物部门同意的建设项目,对总体格局等突出普遍价值特征的保存造成一定威胁;17处遗产地存在日游客量超载现象,规范游客管理、保护遗产安全、提升游览体验仍是部分遗产地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13处遗产地受暴雨、台风影响,本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8处遗产地遭受人为破坏,加强自然环境因素监测和人为因素监测也是部分遗产地需重点关注的内容。

最后,《2019年总报告》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下阶段的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对承诺事项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严格按照国际组织的要求履行各承诺事项;加强建设项目监测,保护总体格局等价值特征;加强自然灾害、病害及人为破坏行为监测,保护遗产要素等价值特征;进一步优化遗产使用功能,提升展示和阐释能力;落实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编审管用”;加强日常巡查和养护工作,规范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建立完善遗产安全长效机制;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成果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