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4日,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共同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世界遗产能力建设培训班”(线上)圆满结业。
为期五天的学习中,ICCROM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多名资深专家,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向来自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以及西班牙、韩国、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国文化遗产地共37名学员传授知识、分享经验,实现了“云学院”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培训,也关注强调学员在课程中的参与性。

授课教师团队

线上课堂

课上互动小程序
01
第一天的课程主要介绍了世界遗产体系基本概念以及最新趋势,并以“蓝海海洋国家公园和Heritopolis古城”这一虚拟世界遗产为例与学员们互动,共同分析了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与价值的特征要素,同时也通过案例分析使学员重新审视所在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及价值特征要素。

约瑟夫·金教授讲解世界遗产体系

课程案例-蓝海海洋国家公园和Heritopolis古城价值、特征分析
02
第二天的课程主要讲解了世界遗产管理系统和管理流程,21世纪世界遗产面临的挑战,分析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制定保护管理规划,强调保护管理应围绕遗产的价值、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工作。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姜波以良渚古城、殷墟遗址和秦始皇帝陵为例,围绕介绍价值、展示和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考古类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方式。

Leticia老师讲解世界遗产管理体系和治理

姜波老师讲解中国考古类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方式
03
第三天的课程主要介绍了遗产管理效能、监测与评估,以及评估的工具——EOH 2.0。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燕海鸣博士,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系统、管理规划要求、以及监测要求三个方面分享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实践经验。

燕海鸣博士讲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规划

Eugene老师讲解遗产保护状况监测
04
在第四天的课程中讲解了遗产影响评估(HIA),以斯里兰卡加勒老城为例讲解了影响评估的过程以及考虑因素,同时以“蓝海海洋国家公园和Heritopolis古城”这一虚拟世界遗产为例与学员们共同分析城市发展、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潜在影响,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Sarah老师讲解斯里兰卡加勒老城影响评估案例

Nicole老师介绍虚拟开发案例
05
最后一天的课程主要是对遗产保护管理中最不可控的一部分——灾害风险管理进行讲解,以“蓝海海洋国家公园和Heritopolis古城”虚拟世界遗产为例,互动分析不同灾害及相关问题,讲述了预防、应对及后续恢复措施。

Rohit老师讲解灾害风险管理

针对风险和脆弱性的互动练习
在为期五天的培训中,师生们由彼此生疏到迅速破冰,以遗产为媒互学互鉴,交流共享,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国际理念方法和中国本土实践经验碰撞融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国际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交流合作,实现了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推广中国。
本次培训呈现出如下三个亮点:
第一是设计严谨、紧跟理论前沿。虽然时间只有五天,但每天的授课内容紧凑,前后主题循序渐进、逻辑清晰、主题突出,有助于学员全方位准确认识世界遗产及其最新理念与方法。本课程基于ICCROM和IUCN近年来所倡导推广的“世界遗产领导力”项目的系列成果,以精心设计的导则、图表、互动等课件和方法,为学员们呈现出最新的世界遗产话语,很多理念方法和工具措施与中国近年来践行的遗产地保护管理工作不谋而合。
第二是互动频繁、积极互学互鉴。本次培训首次设置了同声传译,极大提高了参加人员的交流分享的积极性。无论是国际最新知识,还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以及韩国、西班牙、阿拉伯地区的遗产实践探索,都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表达和探讨。大家也以中国的遗产地为例,介绍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为世界遗产的国际治理提供了来自中国一线工作者的思考,提出中国方案。
第三是问题导向、突出实践意义。围绕当前世界遗产的主要威胁这一贯穿课程始终的主线,学员们对保护管理面临挑战的特征及其背后的深层机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关于虚拟遗产地的探讨中,大家看到了自己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很多熟悉的问题,比如城市建设、交通设施、旅游压力……等等。中国学员们则从中更深入理解了遗产区划的法律地位,影响评估的意义与方法,突出普遍价值和价值特征要素的定义和关联等关键知识点,有助于其在实际工作中对工作目标和方法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国家文物局与ICCROM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经验共享,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遗产专业人才。2022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在年初举办本次培训,也是中国积极践行公约,加强专业人员能力建设,深化世界遗产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