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肖莉: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工作安排


2020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暨“世界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专业培训班于杭州良渚顺利召开。此次会议邀请了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多位专家进行现场授课。为向广大遗产爱好者分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我们将陆续刊出年会期间专家授课的整理内容,以飨读者。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遗产处处长 肖莉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在良渚古城遗址再次见到了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遗产处对大家长期以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帮助表示由衷地感谢。


我们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庭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截至目前共有37项文化遗产,4项混合遗产,总计113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各个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机构、省级文物部门的同事们同我们一道,共同承担起替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共同守护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源的重任。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和遵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框架下建立的各项工作和制度,这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近期我们响应世界遗产中心的号召要开展的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工作。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多都参加过第二轮的定期报告工作,但还有一部分人是刚刚接触这项工作,所以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它相关的背景情况。


遗产监测是世界遗产保护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目前有三个主要的形式:定期报告、保护状况报告、反应性监测。定期报告,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开展的这项工作,是由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世界遗产中心组织开展的,在一个通用的标准下对所有世界遗产地进行的自查。它主要是对缔约国及遗产地在执行公约、守护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的反馈。


具体来讲它需要达到四个目的,除了刚刚提到的这两个之外,还要收集遗产构成要素的变化情况,以及遗产周边环境和缓冲区内发生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得出它的变化趋势,最后根据各个地区所有遗产地的信息编制一份地区的定期报告,制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指导该地区所有国家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定期报告制度为同一地区内的各个缔约国提供了一个区域合作、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的机制。


保护状况报告主要是当世界遗产中心了解到某些遗产地发生了可能会危及遗产价值的情况时发生的,他们会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议的形式,要求缔约国提交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报告。保护状况报告不像定期报告那样需要按照复杂的指标面面俱到地说明遗产地的情况,只需要对决议中提到的问题要点做出一个准确、完整、客观的评述。保护状况报告提交到世界遗产中心之后,会转交到相关的国际专业咨询机构进行评估,假如材料不完整或者相关信息有缺失的话,还需要缔约国进一步补充。针对同一个遗产地,世界遗产委员会可能会要求反复提交保护状况报告,直至问题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解答。国际咨询机构还会根据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和评估结果,对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提出改进的建议,以确保下一步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们国家近年来有很多遗产地被要求提交保护状况报告。比如说长城,主要是由于京港铁路上崇礼火车站的建设情况,国际社会担心对长城的保护和周边环境景观有影响。此外,西湖在2012年申遗的时候曾经承诺过,由于岸边的香格里拉饭店影响西湖的景观完整性,因此将会采取降层的措施。国际社会此后便一直针对这一建问题要求我们提供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状况报告,直到2019年的时候香格里拉的降层正式落实。此外还有像鼓浪屿、花山岩画这些新晋的世界遗产,在申遗成功之际,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向他们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意见,遗产地需要就这些意见的落实情况,在申遗后提交保护状况报告。可喜的是,这些保护状况报告都通过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议,尤其是大运河的保护状况报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获得了2018年世界遗产国际优秀案例,这在我们整个国家的遗产保护事业中是一个非常高的成就。


保护状况报告实际上是一个国际社会他查和我们国家自查的结合。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反应性监测。反应性监测往往是针对一些突发的事件,或是国际社会认为对遗产价值会产生重大威胁的情况,会要求缔约国邀请专业咨询机构和遗产地,三方共同进行反应性监测。举例来说,武当山古建筑群当年在丹江口水库的建设过程中,发生了大坝建设引起水位增高的状况,引发了一些争议。在2014年,他们对现场进行了一个调研评估,随后给出一个评估报告,提交世界遗产中心。还有就是2018年初大昭寺发生火灾,2019年国际方面也组织了一次反应性监测来考察我们后续的处理措施。专家在上述几次反应性监测现场考察之后都给了一个比较正面的评述,对我们的相关措施以及实施的效果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遗产地的警报也就及时解除了。以上我们说的这三种监测手段相辅相成,既有来自外在的国际监督,同时也有国内的遗产地的自我检查。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一下定期报告。定期报告在此之前已经开展过两次:第一轮是2000年到2006年,第二轮是2008年到2014年,现在正在开展的第三轮从2018年开始到2022年结束,前两年分别在阿拉伯和非洲地区启动了,今年在亚太地区,随后则会在拉美和加勒比海、欧洲和北美地区展开。


相比前两轮定期报告,第三轮报告的主题性更加突出,指标设置也更加系统、完善,在强调遗产地能力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报告涉及的问题增加了,指向也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要求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遗产地层面,需要以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遗产委员会设计的指标项进行一个完整客观的反馈。


我们在7月初已经发出通知,请各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机构填报一名联络员,负责定期报告的线上填报。10月初,世界遗产中心已经面向这些联络员开放了调查问卷登陆的入口。10月下旬,所有联络员已经全部登陆到了填报平台,接下来国家文物局会做一个统筹的工作安排,指导大家共同开启问卷的填报。


定期报告既是国际方面对世界遗产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对国内的遗产保护工作产生了促进的效果。我们考虑通过做好第三轮定期报告达到以下三个主要目的:


(1)重新梳理遗产构成要素


首先,我们同遗产地一道重新梳理我们的遗产价值、特征和载体,也就是常说的遗产构成要素。遗产构成要素的明确是做好保护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石。由于早期世界遗产的申报并不是特别规范,申报材料里的一些遗产要素、区划的描述并不是很准确,经常给我们造成一些困扰。我们希望借助第三轮定期报告的契机仔细将其梳理一下,在世界遗产中心那边备案,此后我们的工作就要按照最新的梳理结果开展,确保工作更加规范、高效。


(2)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我们要通过第三轮定期报告工作,学习掌握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国际的视角、理论和先进的方法,明确保护的对象、原则,管理的方向和逻辑,这对国内目前正在开展的遗产监测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国内的遗产监测开展已有近十年,自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共计投入了6个亿用于支持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这笔投入是相当可观的,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效。尽管如此,我们的监测工作在时效性上,以及对保护管理和决策的支撑作用上还是有所欠缺。我们希望能借助定期报告的填报工作,了解国际上对遗产监测是如何理解的,他们更加关注哪些要点,如何对信息进行提取、追踪、分析,如何在决策方面应用。国家文物局下一步正在策划开展预防性保护,监测工作恰恰是预防工作很好的助力。如果监测预警到位了,预防性保护也就真正能够落实了。


(3)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


第三个想法,我们也希望借助定期报告的填报,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30余年来,中国政府在遗产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赞誉和尊重,证明了我们国家的遗产保护管理能够与我们无与伦比的遗产价值相匹配。我们一方面不懈努力完善了遗产的保护管理,另一方面也始终秉持着开阔的胸襟,和各国共同探讨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取长补短,尤其在带动亚太国家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发展中不断贡献独特的遗产保护智慧。第三轮定期报告中有一个案例分析的环节,我们通过做好这个环节,可以把中国在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很多经验提交到国际社会,供各国相互借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第三轮定期报告是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接下来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从今年的10月份开启,到明年的7月份结束。在此期间我们需要省级文物部门和遗产地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在此我们希望各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需要遗产地领导的高度重视


首先是请遗产地和省局的领导在人员配置、工作机制还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填报的过程中涉及到数据的收集,这些数据需要得到及时的更新,并且需要准确无误。对于定性的数据信息,我们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判断。尽管每个遗产地都有联络员,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件事完全压到联络员一个人的身上,相关填报信息的收集还是应该由我们遗产地的领导带领大家共同讨论,完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填报材料。


(2)需要遗产地同国家文物局及专业机构保持沟通


在第三轮定期报告的填报中,我们非常倚重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对国家文物局的协助。国家文物局可以说是一个行政上组织工作的角色,更多的专业性的指导、带领大家去具体填报相关信息,则是委托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的。他们已经为这项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早在6月就已经完成了调查问卷等文件的翻译工作,同第二轮定期报告的材料进行了深入的比对,从中提炼出了我们在第三轮定期报告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对相关的材料已经了有了充分的解读。下一步他们会在11月16到20号在北京举办一个培训,届时我们会邀请各个遗产地的联络员以及省级文物相关负责人共同来参加。培训上会对填报工作进行详细的解读,并明确填报的时间安排。我们希望在填报的过程中,各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仅是按照要求来被动地填报,而是对这个报告有充分的理解、认识和思考,如果有良好的建议或者是发现了某些问题,也希望大家能随时和我们沟通,我们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另一方面,年报填写的工作中也必须强调纪律性。尽管我们各自对自己的遗产地都非常熟悉,但是毕竟我们的眼界不是站在全国的角度上,因此在部分定性指标的判断和填报上,遗产中心会根据各地的整体情况做一个统筹评价,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3)需要做好定期报告工作档案的保存


第三轮定期报告相对来说周期比较长,我们要开展大量细致的工作,包括以往的和最新的资料收集。这些工作在人力、物力上都有所耗费,因此我们相关的工作成果一定要有一个妥善的保存。这些信息是我们今后工作一个很好的铺垫,报告填写完成后,它们还可以用于指导之后的工作,因此要做好定期报告相关档案的保存。


我们现在就今年的工作安排有一个初步的考量:11月下旬举办培训,12月初到1月份进行具体的填报工作,各地填报完成之后需要由省级文物部门进行一个审核,然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上报到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和各方面的专业力量对填报的情况进行评审,各地再根据评审意见再次修正,修正之后提交进行终审。最终这个调查问卷将由国家层面的联络员提交世界遗产中心,这个也是世界遗产委员会深思熟虑的结果:有些国家各遗产地相互之间的沟通并不密切,或是国家层面对遗产地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借此促进一下各国整体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我今天关于定期报告工作的安排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专家介绍:

肖莉,国家文物局处长,毕业于德国布兰登堡理工大学世界遗产专业,先后就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现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遗产处处长,负责开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