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遗产研究与监测成果介绍(一)


代表性项目介绍——申报与研究

一、写就文化自信的遗产申报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

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我院任申遗文本编制单位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1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45处世界遗产。

我院作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遗文本编制单位,承担了申遗准备工作中最关键、最艰巨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咨询任务,自2009年正式开展项目后,每年都将该项目列入院重点工作,由院领导亲自督办。2011年9月提交了申遗文件预审稿,2012年1月提交了正式申遗文件,2012年9月,配合国家文物局陪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技术评估专家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讲解,2013年初,按照ICOMOS来函意见,完成、提交了补充材料。

通过3年多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专业实践,我院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申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和技术支撑,受到国家文物局、遗产地领导和公众、诸多领域专家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认可。此外,该项目也是我院首个成功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为此后的申报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我院承担申遗文本和管理规划编制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46处世界遗产。大运河是纵贯我国中东部平原的内陆水道系统,流经8个省市。

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和管理规划的编制单位,我院从2006年开始,先后组织、承担了“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第一阶段要求研究”(国家文物局课题),“大运河突出普遍价值预研究”(国家文物局课题)等一系列研究。此外,我院还配套资金开展的项目包括:“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及实施方案研究”“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大运河扬州段水利遗产真实性研究”“大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以淮扬区段和南运河为例”“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策略研究”等,采用文献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多种方法,辅以空间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大运河的遗存进行逐步调查研究,为运河全线开展遗产调查、保护和管理规划的编制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2010年我院开始承担《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以后,每年都列入院重点工作,由院领导亲自督办,组织对3000多公里大运河沿线的遗产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和评估,在编制大运河相关保护措施、遗产利用与展示、遗产管理、遗产研究、遗产环境保护规划以及近期规划的同时,也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八年多的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专业实践,我院为中国大运河的成功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和技术支撑,受到国家文物局、遗产地领导和公众、诸多领域专家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认可。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

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我院承担申遗文本和管理规划编制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5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49处世界遗产。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我国申报列入的第一处岩画类世界遗产,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作为遗产本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不仅是38处岩画点,也包括岩画所在的山体,岩画面对的河流、台地,以及岩画周边的景观环境。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从2013年开始,我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相继承担了《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件》《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规划》《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宁明、龙州段沿江景观保护展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江州、扶绥段沿江景观保护展示工程设计》《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标识系统方案设计》《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设计》等涉及花山申遗的一系列专业工作,充分显示了我院作为国家级科研单位的在遗产保护和研究方面的综合实力和在世界遗产方面的巨大优势。

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文物代表团合影


二、扎根国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海洋遗产研究

“中国海洋遗产研究”是2019年天津大学牵头、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由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担任首席专家。我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作为子课题“中国海洋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负责人,组织开展项目相关工作。

2022年,项目组完成了核心成果《中国海洋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项目组赴福建、辽宁、河北、天津等地开展了40余处海洋遗产、海洋博物馆及海洋文化公园的调研,现场了解我国海洋遗产的分类以及保护管理、展示阐释现状。项目组基于研究框架与思路,在国内外重要案例与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完成了中国海洋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基于体系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创新途径与具体措施制定等内容,并以南海地区为例开展了片区示范项目研究。

中国海洋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开展是我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一次深化实践,结合我院的具体工作来看,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延续与拓展工作。项目成果对于扩宽海丝的理论研究维度、推动海丝申报与研究工作、进一步增强我院在海丝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洋遗产研究开题会


世界文化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中国部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亚太地区第三轮定期报告的总体安排,我国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工作于2020年10月启动。定期报告是缔约国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的日期和方式递交报告的程序,通常每6年一轮,主要程序包括缔约国填写并提交、世界遗产中心编写区域报告及框架行动计划、缔约国实施行动计划等。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我院承担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组织填写工作。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在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和指导下,我院与各省级文物主管部门、遗产地管理机构与监测机构、行业专家通力合作,以“满足国际要求、彰显中国特色、促进能力建设”为目标,依托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成果,相继完成了相关国际文件编译,填报指导文件编制,填报支撑系统研发,专题培训组织策划,缔约国(文化遗产部分)、长城、大运河报告组织填写,报告成果技术审核等工作。在我院的精心组织下,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于2021年7月按时提交至世界遗产中心,不仅切实履行了《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责任和义务,还积极通过该平台向全球展示了近些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在监测预警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公众参与、可持续旅游等方面的工作成就,促进了我国在国际世界遗产事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提升。

2023年9月,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公约》第三轮定期报告通过第45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标志着我院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水平获得国际专业领域高度认可,彰显了我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队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高效组织、技术支撑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审议现场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2014-2024年)

自2014年起,根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关于开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基础数据采集、监测年度报告编制报送及监测体系建设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负责每年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上填报的监测年度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编写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

截至目前,遗产中心已完成连续10个年度的总报告编写工作,并于2019年起以专著形式对外公开发布,填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领域行业年度报告的空白,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发展的重要窗口。2022年起,为进一步扩大总报告的社会影响力,更好传播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科学理念,同时也为更好地展现我院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领域优势与科研建设水平,我院开始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以其旗下兼具原创性、专业性、连续性、前沿性特点的知名图书品牌“皮书系列”出版,现已完成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册图书出版工作。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总报告系列注重对世界文化遗产国内外形势的整体把握、对海量数据的科学分析,以及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及发展特点全面、系统、客观的记录,业已成为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事业提供决策依据和传播遗产保护理念的重要平台,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全面、便捷了解当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2023年)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专题调研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全面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现状,找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阐释和展示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明确下一阶段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助力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能力提升,在国家文物局部署指导下,在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和相关遗产单位的配合支持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开展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专题调研,对我国39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和4处混合遗产的文化遗产部分进行了全面调研。

此次专题调研共计84个工作日,418人次参与,涉及24个省级行政区,45个地级市。编制完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约13万字)和《调研数据总表》,分析、总结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成绩与问题,为制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提供支持。其中,丝绸之路、大运河分别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扬州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配合承担调研与评估工作。

此次专题调研是国家文物局针对当前文物工作目标和关键问题,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的全面、深入评估。此次评估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的实施,有助于最终建成遗产构成要素明确、遗产管理范围合理、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展示阐释系统完善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有助于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的要求,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为全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案例、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

项目组向国家文物局进行专题调研汇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划边界调整前期研究

2021年6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我院开展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区划边界微调前期研究工作。2022年11月,项目组完成合同约定的全部内容并顺利结项。

根据梳理分析,目前我国有遗产区划边界调整需求的遗产共8项(仅针对已开展遗产区划边界澄清的19项遗产而言),列入时间全部集中在2010年前。边界调整的类型全部属于边界微调。调整的理由包括将承载突出普遍价值的要素纳入遗产区;为增强对遗产的保护能力而扩大或新增缓冲区;纠正申报时或遗产扩展时决议过程中区划图纸中的错误;纠正因申报时提交的底图精度不够导致的区划边界不准确的问题等。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后续我国正式开展边界微调申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同时,对于尚未完成遗产区划边界澄清的遗产地,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提前掌握其区划划定情况,为后续边界微调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开展遗产区划边界调整现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