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赵瑗 范家昱 | 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实践与思考

原文刊载于《笃行致远:纪念<世界遗产公约>五十周年论文集》第一卷《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与理念》,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 


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实践与思考

赵瑗,范家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要:价值问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工作中价值传播又是极其关键的一部分。在政策推动的背景下,文化市场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但与此同时,在题材层面有不均衡的现象,在阐释层面有遗产价值传播产生偏差或价值认识不足的现象。本文从实践分析入手,归纳面向青少年的遗产价值传播的经验与思考:传播实践的合作架构需要文化遗产领域与传播领域相结合,在叙事中积极阐述文化遗产社会价值、体现时代性,并与时俱进纠正过往形成的错误的信息。

关键词:文化遗产;价值传播;青少年教育


一、引言

价值问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工作中价值传播又是极其关键的一部分。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16届大会在加拿大魁北克城通过的《文化遗产地阐释与展示宪章》(以下简称《宪章》)中提到:“早期的ICOMOS宪章强调公众交流的重要性,这是更大的保护过程(不同地描述为‘传播’、‘普及’、‘展示’和‘解说’)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们无疑表明,遗产保护的每种举动——在世界各种文化传统中——本质而言都是一种交流举动。”[1]《宪章》为文化遗产的阐释展示建立了七项主要原则以及目标。丛桂芹《价值建构与阐释——基于传播理念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中将文化遗产的“价值传递”分为学术阐释、展示性阐释与大众传媒阐释3种,并指出后2种阐释方式属于普及性阐释,且提出“普及性阐释对于我国的保护实践最为关键”。[2]

面向青少年的遗产价值传播与世界遗产的教育功能密切相关,而青少年作为教育的主要客体,在文化遗产价值传播方面受到特别的关注。在世界遗产领域,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青年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和宣传”特别计划,使青年人获得更多机会为世界遗产保护积极发声和行动。2004年,在中国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呼吁世界各国大力支持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激励青少年加入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我国,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018年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文物领域的传播具体提出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的要求,并提出将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体系。2022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内容要求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广大青少年艰苦奋斗、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

在政策推动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对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建设的意识加强,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加,文化遗产消费逐渐升级,文化市场出现了很多形式活泼、深入浅出、老少咸宜的优秀的文化遗产相关产品,如《国家宝藏》综艺节目,《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绘本等。但与此同时,在内容题材层面,有扎堆故宫、长城、兵马俑等热门遗产地的现象,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展示体系;在价值传播层面,尚有很多文化产品存在专业机构参与力度不够,或策划者意识不足,导致文化遗产价值传播产生偏差或价值认识不足的现象。如一些大运河题材的绘本中没有将被认定为大运河组成部分的浙东运河纳入阐释体系,对大运河与现代都市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也缺乏更为深入的解释。专业机构自身也存在着参与普及性阐释工作不足或阐释手段不适合青少年等问题。

本文以下将基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参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交流共享体系建设实践中的案例展开分析,就面向青少年的遗产价值传播理论与经验进行讨论。

二、科普绘本

绘本是以图文交织的形式讲述故事的图书形式,因其图文并茂的阅读特点,亲切的视觉体验以及丰富的艺术发挥空间,在青少年的阅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与教育科普功能密不可分。因其艺术感染力之强、内容信息量之广,成年人也会将阅读绘本作为专业入门或休闲娱乐的方式。在当当、京东等图书电商平台都在童书类别单独开设“绘本”专区,在2019年京东图书各类畅销榜单上“绘本”也已成为热搜词之一。

表1 2019年京东图书各类畅销榜单前三名[3]


(一)《时间的礼物·画给孩子的世界文化遗产》绘本创作实践

《时间的礼物·画给孩子的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时间的礼物》)绘本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策划,北京洋洋兔动漫编绘。《时间的礼物》尝试以中国的40处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将古代、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当代中国的文物保护成果,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给社会,弥补文物保护工作与大众之间缺乏有效展示阐释的缺陷,落实习总书记“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的要求,向社会传播、汇报文物事业。

图 1《时间的礼物》封面

《时间的礼物》绘本自2017年开始历时2年策划制作,进行了6轮专业审核,最终呈现为11个文化遗产单元、5大知识专题、800多处知识点、1000多幅手绘插图的成果,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合作模式参与性强,分工明确。《时间的礼物》策划制作采用三方合作的模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阐释框架的策划编制,并组织6轮专业审核,在创作过程中持续提供专业咨询,对绘本的知识信息进行了严格的把关。

阐释大纲创作趣味与专业性兼具。《时间的礼物》对40处文化遗产,按文化内涵与遗产类型进行了11个展示单元的分类。11个单元的分类超越了以地域或遗产类型分类的传统思路,意在增加遗产之间显性的文化层面的联系。例如,正是因为中国人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文化意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与苏州古典园林两处遗产被单独归到一个单元。

图面表达形式独树一帜。《时间的礼物》绘本延续了北理工出版社与洋洋兔动漫合作《手绘中国地理地图》、《手绘中国历史地图》系列绘本的独特表现形式,用一整张画作来展现一个复杂的时空叙事,平面性、设计感较强,观赏性较好,知识点的文字介绍和插画的结合较为生动灵活,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浸入式体验。

审核工作严格。《时间的礼物》绘本审核工作贯穿从脚本编写到彩稿成型的全过程,对内容共进行了6轮审核论证工作,涉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遗产地专员”22名,考古领域、文化遗产领域、教育领域、出版领域等专家共计20余人。对绘本内容的修改主要有要点调整、概念纠正、形象纠正、表述完善等。如根据服饰史专家意见,修正了大众对于衮冕服制的误区,还原了一个穿袀玄、戴通天冠的秦始皇,与一个戴长冠的汉武帝的形象。在丝绸之路章节增补了丝路贸易带来的货品、文化交流成果,在哈尼梯田章节増补了水利循环示意图等修改。

阐释体系完善。在11个文化遗产主题单元基础上,绘本增加了世界遗产体系概述的章节——无法替代的价值。内容包括世界遗产起源、世界遗产概念、世界遗产评估标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申遗之路等,简要综合地介绍了世界遗产的体系,弥补了大多数世界遗产题材青少年读物中缺乏保护体系介绍的缺憾。对于较难以理解的世界文化遗产评估标准,绘本以结合遗产地举例的形式进行了说明。

图 2《时间的礼物》内页

图 3《时间的礼物》对价值标准的阐释插图

图 4《时间的礼物》对世界遗产起源与概念的阐释插图

《时间的礼物》绘本在2019年6月出版后,年内收获了近7万册的实际销量,至2021年底累计销售约11万册,并于2021年1月荣获“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10月荣获“典赞·2021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作品提名,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忙忙碌碌的大运河:贯穿中国的时间旅行》绘本创作实践

在《时间的礼物》绘本成功的基础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米莱童书策划推出了《忙忙碌碌的大运河:贯穿中国的时间旅行》(以下简称《大运河》)绘本。《大运河》绘本是一套全面介绍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古今风貌与遗产价值的科普读物,也是市场上首次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视角全面介绍大运河的科普绘本,是申遗文本向科普读物转化的成功实践:

技术文本转化为科普读物。《大运河》从制作流程上对申遗文本成果转化成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科普读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模板。相比《时间的礼物》绘本,《大运河》绘本在保持由专业机构制定阐释大纲、增设保护体系阐释页等内容基础上,充分利用申遗文本文件,从中提取准确信息——如“大运河之最”一节内容是直接由文本内容提炼整理而成——其制作模式为其他世界遗产地转化科普读物提供了借鉴。

版式亲切、易读。《大运河》绘本使用了全景插图的形式,用一整页插图表现一座城市的运河要素,将知识点以短信息的形式点缀其中,易读性较《时间的礼物》有所提升,改进了前作信息量大、内容深等不易读的缺点,增加了艺术性、观赏性。

内容展示古今辉映。《大运河》绘本不仅展示了古代运河历史文化和遗产,更展示了运河的当今风貌,突出了大运河是活态遗产的特征,彰显了大运河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成果,并展示了大运河与现代人民生活水乳交融的当代价值与时代风貌。

审核严格。《大运河》绘本从脚本到彩稿经过遗产中心运河专员的审核并组织了专家评审,修改内容包括:大纲调整、城市遴选、信息校对、补充申遗知识等。

知识体系完整。在10大河段、23个城市基础上设置了漕运、中外运河、假如没有运河、世界遗产大运河4个知识专题。“假如没有运河”专题从一个新颖的切入点阐述了大运河与历史、与当代的关系,突出了运河伟大的历史成就。“世界遗产大运河”专题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大运河申遗过程中的研究与保护成果,向读者概括性展示了一个清晰的大运河遗产框架。

对比市场所售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童书,《大运河》绘本为国内首部从申遗、河段、城市、古今等多角度系统性介绍大运河的科普绘本,其题材、形式都较为新颖,内容严谨、全面,截至2021年年底销售量达2万余册。

(三)经验与思考

根据《时间的礼物》与《大运河》绘本的制作实践,笔者产生以下经验与思考:

从价值传播内容来看,虽然市场上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相关产品内容越来越多,内容层面仍更多地注重文物层面的价值③,而缺乏社会价值,即当代传承、思想教化方面的价值阐释。尤其在面向青少年的遗产价值传播实践中,传播者经常需要解释——这些遗产和今天的“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些遗产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用?

笔者认为,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需要补充强调以下几方面:1、一些活态文化遗产在今天的生活生产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大运河至今仍承担着水利交通等方面的功能,以及一些建筑群类文化遗产至今仍然被作为居所使用。这点在《大运河》绘本中得到了独特与充分的展示。2、当代公众能接触到深入全面的文化遗产信息是源自众多文化遗产从业人员长年累月的研究与保护成果。在《时间的礼物》绘本中,“大足石刻”章节加入了修复千手观音等展现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无法替代的价值”章节也系统性介绍了国际视角的保护体系。3、在欣赏文化遗产物质层面的美观与杰出的同时,也需要以科学、唯物的历史观去看待文化遗产承载的时代背景。如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建筑群并非只是宫廷文化的象征,更见证了中国近代一系列重要的变革,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往往是今天宣扬宫廷文化的时候所缺少的。

从价值传播形式来说,在设计制作绘本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如专家与读者都反馈过在“云冈石窟”章节提到的“因缘观”、“往生观”等宗教概念缺乏解释难以理解,以及“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章节根据服饰史专家的考据修改了秦始皇的形象之后可能会引起读者新的困惑等。在实际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时间的礼物》绘本的原则是以内容真实性、准确性为首要考虑,但并未解决“不解释则困惑,解释了则冗长”的问题。根据一些国外图书的经验,童书除了给青少年阅读的正文内容,往往会附带给家长阅读的附录,这样既不会影响青少年的阅读体验,又能引导家长参与到图书内容的阐释展示中,形成了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适合在以后的传播实践中应用。

三、课外教育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为了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文化与教育融合的指导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也成为了关键词,近年来在校园内外产生了很多与文化遗产有关的课外教育活动。

在课外教育实践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相继开展过“文化遗产初探”研修课、“打开时间的礼物”世界文化遗产知识分享课等实践。

(一)“文化遗产初探”研修课

研修课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修的课程,是该校特色办学的一大亮点。“文化遗产初探”借研修课这一办学特色,于2018年面向早培八年级开设了一学期13次课程,共39学时,采取小班教学的模式,共有13名学生选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工程师为主讲教师。课程以北京市的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在关注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同时探讨其保护与传承,并通过国内、国外案例的描述与对比分析、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们对文化遗产相关问题的探讨,以达到普及文化遗产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激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目的。

“文化遗产初探”最主要的方法是课内讲授,结合音视频文件向学生们讲述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在讲述的过程中,结合热点新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穿插富有争议性的案例,引发学生们的讨论,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互动式”、“交际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研究性学习。授课教师结合资料片段和在遗产地考察的亲身经历,利用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共同探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

图 5“美国宣布退出教科文组织”课件

图 6课外实践——什刹海

图 7早八-2班杨子轩绘制的北京意象地图

关于学生们学习本课程的收获,以“了解并热爱文化遗产”和“学习了有趣的外国文化遗产知识”为两大主要方面,分别占比92%。还有85%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文化遗产,“为我国拥有灿烂的文化遗产感到骄傲”,以及“开阔眼界”。认为“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观”为课程收获的同学占比77%。“文化遗产初探”这门课程在建立青少年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表3课程调查问卷: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

在内容方面,统计结果表明学生们倾向于从与自己相关的角度接受新鲜知识。大部分学生表示课堂上讲授的文化遗产以古代背景为主,但在“文化遗产初探”研修课能接触到关于近现代文化遗产的内容,更加贴合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此外,选择本课程研修的同学基本有过国外旅游的经历,他们会对自己旅游过的国家的文化遗产感兴趣。

(二)“打开时间的礼物”世界文化遗产知识分享课

“打开时间的礼物”世界文化遗产知识分享课为配合《时间的礼物》绘本宣传推广开设的一套以讲解世界遗产起源、概念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课程,先后在新东方游学及静思志远游学机构中作为游学先导课程开设。

课程以“什么是遗产”、“什么是文化遗产”、“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为出发点,引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以开平碉楼及村落、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为例详解了世界文化遗产的6条遴选标准,将文化遗产价值的观念充分地阐释给青少年。

如在讲解价值标准(iii)的时候,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为例,通过《时间的礼物》绘本制作时的小故事引出中国最难到达的冷门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通过其需要行船才能参观的特点,解释为什么花山岩画作为世界遗产包括山崖、河流、岩画、台地4个要素,从而引出“场所”的概念、花山岩画与古代骆越族宗教祭祀活动的关系等。

通过这样深入浅出的阐释,向受众解释了文化遗产与“我们”究竟有什么联系,并传播了一种意识:文化遗产能讲出故事,依赖的是文化遗产研究者多年的研究积累;文化遗产的故事能通过申遗被国际上所接受,依赖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申遗团队;申遗成功之后,文化遗产能长期存续下去,又依赖的是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这些阐释充分解释了文化遗产与“我们”,即当今社会有什么关系,将经常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处于幕后的工作者拉到台前与受众进行对话。

四、思考与总结

根据自2017年起始的一系列实践效果,为落实《宪章》所制订的7项原则,达到促进青少年对文化遗产地的理解和欣赏、促进青少年对保护工作的理解与参与、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等目的,笔者对面向青少年的遗产价值传播有以下思考与建议:

1、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实践的合作架构需要文化遗产领域与传播领域相结合。文化遗产专业主要负责传播内容的把关,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价值的导向正确,而传播领域则应确保传播的语言符合受众的需求并在其中创造丰富的形式。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反复磨合,在专业性与娱乐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2、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不仅要以历史的、唯物的眼光,更要以当下的、发展的眼光去叙事,在叙事中体现时代性。根据《宪章》的7个原则之3,文化遗产地的阐释与展示应结合其广泛的社会、文化、历史以及自然的发展脉络和背景环境。伴随中国参与世界遗产活动的不断增多和中国遗产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在国内外价值理念的互通之中,中国对世界遗产的内涵理解和利用模式正在经历或者亟待五个方面的转变,即从高贵到朴素的转变,从专业到大众的转变,从经济到教育的转变、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从保护到传承的转变。[4]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叙述从精英化的叙事向人民大众的叙事转变,如涉及到历史上由帝王主持修建的大型工程,如长城、大运河、秦始皇陵等,在客观认同帝王功业的同时,应加强对群体智慧与劳动的阐释,以及历史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压迫与创伤。再比如涉及到属于皇家的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等宫殿园林,在认同皇家宫殿与园林的艺术价值、技术价值的同时,更需强调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如颐和园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在欣赏楼台亭榭的同时也需要站在时代的眼光去反思历史。

3、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尤其需要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根据《宪章》的7个原则之4,文化遗产地的阐释与展示必须遵守真实性的基本原则。这就意味着对于已有考据支撑错误的信息要进行订正和引导,一方面是对于已形成的“错误”信息——如有据可查的秦始皇的服饰——应予以纠正和解释;对于最新的研究成果要及时更新。



注释:

① 绘本出版于2019年,当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及中国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共计40处。

② “遗产地专员”是遗产中心内部设立的工作制度,旨在提升遗产地保护、监测等相关工作的推进效率,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并优化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流程。制度内容是:为每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及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地的文化部分,确定专门的负责人员,负责联系该遗产地的相关机构和人员、掌握遗产地基本情况、了解最新状况、辅助开展各类涉及该遗产地的相关工作。遗产中心定期对“遗产地专员”的工作进行考评。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文物价值认定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三方面。


参考文献:

[1]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遗产地阐释与展示宪章[Z].魁北克(加拿大).2008.

[2] 丛桂芹.价值建构与阐释[D].清华大学,2013:131.

[3] 陈秋昊.出版发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20.

[4] 薛岚,吴必虎,齐莉娜.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转变和传播理念的引出[J].经济地理,2010,30(05):844-848+870.



Abstract: The issue of value is the core issue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value is an extremely crucial part of the practical work.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policy promotion, many excellent cultural products have appeared in the cultural market.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se cultural products have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topic selection, and there is a devia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eritage value. Starting from prac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experience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heritage values for youth: first, the cooperative structure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mmunication. Second, in the narrative, we need to actively elaborate the social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ird, we ne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correct the wrong information formed in the past.

Key words: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communication, youth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