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首届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十佳案例”巡礼之三:明州罗城遗址(望京门段)保护展示工程

(原文转载自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

首届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十佳案例评选活动由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第三期的优秀案例巡礼聚焦明州罗城遗址(望京门段)保护展示工程项目。此项目由宁波市海曙区文物管理所申报,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共同参与。下文为该项目具体内容。

2016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厦门大学在对西门口(望京门段)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能明州罗城遗址(望京门段)以及相关的遗迹、遗物。经权威考古专家举办论证会探讨,决定采用决定“大部分回填保护、局部揭露展示”的遗址保护与展示方案,原址建博物馆进行保护展示。2023年,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正式与观众见面,这不仅是遗址的保护建筑,更是展示宁波千余年建城史的实证空间。

土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在南方潮湿环境下,容易出现渗水、开裂、生物病害、霉变等问题。经多轮专家论证与意见征询,编制了遗址保护方案,并采取多种保护监测方式助力遗址本体保护。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采取“小环境控制”方式,实现遗址环境相对稳定。在城墙遗址揭露区上方搭建双层电加热玻璃罩,并设置气相补水系统、新风系统,同时配备温湿度监测、遗址区水位控制等设施设备加强对遗址的日常保护监测。电加热玻璃罩封闭土遗址、模拟埋入地下的高湿度“回填”环境,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湿、防止灰尘或其他污染物,又能够避免玻璃上出现冷凝水雾、有效保证参观效果;气相补水系统,使遗址土体含水率相对保持稳定,在玻璃罩内湿度低于80%,或者土体表面出现干缩裂隙时,喷出水雾,给土遗址进行补水;新风系统可以保证小环境内的通风,促进空气流动。

二是对遗址本体裂隙进行监测,实现裂隙长期稳定。在遗址上安装系列监测探头,对实时裂隙发展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调控气相补水系统进行动态干预,从而使得土遗址裂隙缩小并长期保持稳定状态。

三是针对性灭杀,去除生物病害。携手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对遗址本体表面生物病害进行取样分析,针对反复生长的短柄白鬼伞菌配置特调精油进行灭杀,喷洒精油后三天内,菌类明显干瘪、死亡,喷洒精油的区域可以在较长时间内阻断菌类再生。

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及遗址公园以明州罗城遗址(望京门段)文物本体为依托,在实现遗址保护监测的同时,将展览与研学教育相结合,在城市中心营造出独特的文化空间。

一方面,基本陈列“千年城事”以城墙演变为主线,概括讲述了宁波古城风貌形成过程,并通过多种展示手段,立体描绘出宁波千年以来的城市发展脉络。

另一方面,立足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优势、城墙的文化内涵和遗址保护监测的科学手段,以考古发现为依据,开发了一系列的研学课程和宣教活动,扩展了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