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王喆 | 世界遗产监测与气候变化应对

本文整理自2024年10月25日作者在故宫博物院“世界遗产地绿色发展圆桌会议”上的发言。


一、世界遗产监测中关于气候变化的要求

世界遗产监测是:“观察一项世界遗产的状况并分析所收集的信息,从而确定其整体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在好转、稳定还是恶化,或者是否应对了一次具体事件威胁的连续过程。监测让世界遗产委员会能够准确评估遗产地一级的状况并决定采取可能的措施以保证突出普遍价值得到令人满意的保护效果。”

在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的内容中,在影响遗产因素板块,专门提及了气候变化。即第4.10条——气候变化和恶劣天气事件,并细化了气候变化的主要项——暴风雨、洪水、干旱、沙漠化、海水变化、气温变化、其他气候变化影响。在具体填报的表格中,还要求缔约国填写这些变化的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影响,二是原因,三是趋势。

第三轮定期报告表格

亚太地区《第三轮定期报告》中对于文化遗产影响因素的评估 

在最终发布的亚太地区《第三轮定期报告》结论中,对气候变化格外强调,在其后续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在2027年前,推动亚太地区所有世界遗产地将世界遗产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文件落实在实际保护管理工作之中。

亚太地区《第三轮定期报告》后续行动计划


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影响


2012年,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设立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开展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日常保护管理、监测和巡查。其中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相关的指标是监测工作关注的重点之一。

中国的遗产监测不仅能够系统性统计灾害的种类,也能基于统计数据总结出每年极端天气和潜在灾害发生的时间,为遗产管理者的灾前准备和防范工作提供依据。有超过一半的受灾遗产地针对即将发生的自然灾害采取防范措施,加强本体保护,提高遗产地的抗风险能力。在易受强降雨影响的石窟寺类遗产地,及时发布预警通知,安排管理人员对遗产区和缓冲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在极端天气发生后,安排专人负责监测降雨量和石窟内温湿度,确保遗产本体安全。如果受灾严重,危害到了遗产本体安全,则及时邀请专家对灾害影响进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的灾害防治及清理工作。

2020年,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的“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正式启动。作为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的重点专项课题,该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和文化遗产风险管理理念,构建了由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预防和应急管理四部分构成的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课题将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暴雨、洪涝等灾害识别为影响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的重要灾害风险之一,建立了全国、省域和县域尺度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的评估方法,并构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监测平台,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层面的基础。

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今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国家文物局部署下,开展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行动专项调研,其中专门针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做了详细评估。我们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候的多变性及不确定性增多,高温天气、干旱缺水、热带气旋、风暴潮灾害、极端天气事件普遍增多,加重了遗产地自然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间接给遗产要素的本体保护造成了更大的隐患。热带气旋、海平面升高、海水倒灌等灾害对于沿海遗产地的本体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暴雨增多引起的水土流失加剧也将不利于土遗址的保护,高温、干旱天气增加了木结构建筑的火险隐患,此外,在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下,石质文物的风化剥落问题也将加重。

我们也看到一些好的应对做法。比如莫高窟、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布达拉宫等遗产地,不仅实现了对于监测数据的应用,还一定程度上落实了当前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预防性保护的要求。

以莫高窟为例,莫高窟基于风险管理理论,从自身保护管理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监测体系。该体系覆盖了莫高窟的局地气象环境、文物赋存的微环境、文物本体、载体、保护区变化情况、游客流量以及保护管理活动等关键监测项目,体系完整。监测预警体系主要由三个部门共同负责,分别是敦煌石窟监测中心、文化弘扬部和保卫处。其中,敦煌石窟监测中心负责文物本体的监测,保卫处主管安全方面的监测,而文化弘扬部则负责游客接待和管理。这三个部门之间实现了紧密的联动管理和监测数据共享,确保了一旦监测指标出现异常,能够立即进行沟通和反馈,从而快速做出响应。由于洞窟温湿度对于壁画保存影响最为显著,莫高窟发挥自身研究力量优势,基于长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制定出了湿度72%的阈值,并基于此下调5%作为报警值。一旦触发预警,相关部门将迅速联动反应,采取关闭洞窟,引导游客改变游线等措施。

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

再如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布达拉宫,在青藏高原地震频发、气候变暖等大环境背景下,布达拉宫建筑本体也会随着温湿度、墙体含水率及冻融循环等微环境的改变出现开裂、倾斜、错动等不同程度的损伤。2007年,布达拉宫管理处运用多尺度结构损伤分布描述方法,实现了基于病害空间分布模型的结构监测系统设计,有效解决了布达拉宫结构空间复杂、监测布点和数据挖掘难的问题。2008年,布达拉宫管理处在对布达拉宫红宫、白宫实地勘察测绘、替代结构人群试验、新旧木材试验、整体与局部结构数值分析的基础上,依托结构监测系统,对上部木结构关键部位、墙体和地垄稳定性开展了监测。经过长时间监测数据的收集,布达拉宫了解了木结构随季节产生周期性形变的波动范围,并关注到红宫门厅有立柱存在长期单一趋势变化,及时采取抢险加固措施,确保了布达拉宫本体结构的安全。

布达拉宫结构健康监测平台


三、小结


综上,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在整体层面和遗产地层面通过各种措施,不断监测气候变化趋势,开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尝试,紧跟国际趋势和国内总体步伐,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中国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制度的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为一线遗产工作者普及了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理念和意识,提升专业水平,加强了中国文化遗产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多样,不同种类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不同类型的潜在威胁,需要依照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的应对。我们提倡各遗产地都行动起来,更加主动监测气候变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遗产地带来的影响,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价值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