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强化世界遗产监测管理助力丽江古城科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丽江古城实践

丽江古城在选址和布局上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体现了纳西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思想;没有人为的规划与设计,遵循自然、自由式布局和组合浑然天成,展现了纳西族文化传统、自然崇拜中建筑艺术的精巧融合,有别于我国其他古城和古村落的建城理念,充分体现了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在1997年12月4日,因符合世界遗产(ii)(iv)(v)三条标准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雪山注视下的古城  约瑟夫·洛克(Joseph F·Rock 1884-1962)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


作为系列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由大研古城(含黑龙潭)、束河民居建筑群、白沙民居建筑群三个部分组成,遗产区划范围743.5公顷。丽江古城是一座“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在岁月更替中它的历史记忆并没有消褪,反而在历经沧桑后仍脉络清晰、风格独特而古韵犹存,这是丽江历届党委政府对丽江古城实施全方位保护、科学化管理的结果,也展现了中国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在丽江的实践成效。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区划图


世界遗产监测,被国际公认为文物保护准则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世界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的手段之一。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遗产监测工作,以基于保护与管理其突出普遍价值为前提和目标,以建立和健全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为抓手,经过十余载的探索和发展,基本构建了一套符合丽江古城实际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体系。


一、丽江古城遗产监测机构和能力建设


丽江古城早期的遗产监测工作始于2006年,起初由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内设的文化保护管理科尝试性开展游客流量统计等监测工作。2008年6月,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正式组建成立了专门的遗产监测机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遗产监测中心(2022年更名为丽江古城文化遗产研究院)。之后,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十分重视遗产监测中心的能力建设,采取选调、公开招聘等方式不断充实工作人员,并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从此,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系统、从粗放到精细的良性发展。

遗产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表


1731291383890.jpg


遗产监测中心标牌

为努力提高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2011年11月,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选派了以遗产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为主的6名专业技术人员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公室组织的为期30天的“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保护管理”专业培训;2012年10月,遗产监测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联合举办了为期10天的“遗产影响评估”国际培训班;2018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共同主办的“第一期UNESCO-CACH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能力建设培训班”在丽江古城举办。这些培训为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搭建了一个国际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为进一步提升丽江古城保护管理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进一步加深了业界对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经验与实践的认识与理解。

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保护管理培训(泰国)   

“遗产影响评估”国际培训班   

第一期UNESCO-CACH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能力建设培训班

“第一期UNESCO-CACH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能力建设培训班”开班仪式现场   

此外,为不断加强与国内外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先后与韩国安东市遗产保护管理团体、韩国百济历史遗址地区世界遗产组、老挝琅勃拉邦省遗产保护管理考察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建立互访联系,2017年和2024年,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对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调研评估工作。


二、不断健全和完善丽江古城遗产监测预警体系


长期以来,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利用备受业界的持续关注,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云南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丽江古城确定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首批试点”之一,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建设也由此全面展开。

(一)用好试点契机,探索监测体系建设

2012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意见,丽江遗产监测中心联合相关单位,编制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遗产监测专项规划》,针对遗产建筑本体、游客流量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开展重点监测。

2014年10月,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丽江古城遗产的动态监测和预防性保护,从整体上提高了监测管理水平,促进了丽江古城遗产的科学合理利用。

2015年4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的专家评估小组对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并为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援助,促进了丽江古城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迈进。

丽江古城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和遗产监测专项规划

 (二)切实担当履职,细化监测体系运行

随着监测构架基本形成,各类监测工作得到细化落实。丽江遗产监测中心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规定,针对“古城人为活动影响状况”“黄金周旅游状况”“古城水环境”等内容开展专项监测,特别是基于大研古城人流量情况的监测预警,配合开展游客疏导分流,确保高峰期旅游接待安全有序。

丽江古城遗产监测预警系统主页面

2016年2月,开展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配套项目——遗产本体信息采集工作。该项目分三个阶段完成了大研、白沙、束河三个片区内的保护民居、重点保护民居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41处重点建筑院落约900栋单体建筑及具有代表丽江历史文化元素的对象(器物、石像、雕刻等)的三维数字采集和存档,建立了系统的遗产本体信息档案。

丽江古城遗产本体信息数据库查询界面

从2019年开始,丽江遗产监测中心建立和推行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信息制度”。认真记录和反馈各责任片区监测发现的问题,形成以“保护—监测—管理”三位一体、从政府到管理机构、再到各遗产组成部分关联单位三级联动和通力协作的监测管理体系,并根据监测巡查记录每季度定期编报《预警信息》,至今编报《预警信息》22期,进一步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强化结果运用,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强化遗产监测结果运用,是做好丽江古城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方法,是维护遗产安全最基本、最有效的保障手段,也是最需要所在地各级管理机构相互协作、共同实践的保护管理途径之一。

依据监测工作积累,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遗产价值与保护管理的专题研究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传统商业文化保护管理研究》、《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突出普遍价值保护管理研究》、《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纳西族建筑研究》等课题成果分别荣获丽江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与昆明本土建筑设计研究所共同研究出版了《丽江古城密码》,对丽江民居的智慧、丽江的人文精神、古城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析。

为提升遗产标识系,使丽江古城管理区划边界和保护要求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渲染丽江古城保护监测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根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在不破坏安装点景观、交通、消防通道的前提下,分别在丽江古城三个片区的遗产区和缓冲区边界重要节点和拐点处全面安装了76套遗产界碑和标识牌,完善了丽江古城遗产标识标牌系统,还在一些醒目处添设了遗产保护宣传标识。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研究课题获奖证书

丽江古城遗产保护区划界碑和保护宣传标识   

 (四)创新工作方法,提升风貌管控水平

针对丽江古城内各类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及景观风貌的维护整治,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丽江古城传统民居维修手册》《丽江古城民居修缮施工队伍管理办法》和《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丽江当代本土建筑设计导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古城内的工程项目和施工队伍实行准入制度,持续强化施工队伍源头管理,为保护遗产风貌强化技术支撑。2021年,组建成立了“丽江古城建筑遗产保护学会”,2023年,聘请22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丽江古城遗产风貌保护专家库”,进一步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世界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也更好地弥补了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构专业力量匮乏的不足。

为努力提高遗产保护成效,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内修建活动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分级负责、部门各负其责、居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2023年5月制定实施了《丽江古城修建活动“联审联管”工作制度》,强化了与执法、市场准入管理、街道、社区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动,缩短了民居修建风貌审查办理时限,提高了民居修建审查效率和质量,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风貌管控奠定了扎实的制度基础。

开展遗产保护专题培训

组织开展遗产保护专题调研

 (五)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遗产保护合力

增强大研古城(含黑龙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个片区遗产保护管理合力是丽江古城保护管理部门不断探索遗产保护的目标,2023年7月,制定实施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挂钩联系制度》,由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领导班子带队、各科室(部门)分组参与,组成大研、束河、白沙三个挂钩联系小组,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遗产保护挂联活动。

通过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责任,增强保护意识和工作联动机制,推动遗产保护管理事业协同有序。此外,为进一步加强丽江古城遗产保护管理各相关部门工作联动,提高监测和管理效率,通过每季度召开丽江古城遗产保护联席会议,统筹各方面资源协同参与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研究和优化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有关政策措施,共同解决在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工作机制补齐体制上不足的探索与实践,在丽江古城遗产保护工作中凸显出越来越显著的效果。

开展遗产保护挂联现场调研


三、丽江古城遗产监测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在不断努力中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丽江古城遗产监测工作还有诸多困难和不足。

(一)监测工作基础薄弱,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针对性不强,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遗产要素不够明晰,丽江古城作为早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申遗文本内容较为简单,未明确承载丽江古城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要素,导致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层次不够明晰,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二是遗产档案及基础资料不全,目前实施完成的丽江古城重点建筑院落信息采集项目,完善了保护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但遗产基础档案数据库还有很多需要补充完善的内容;三是专业人才不足,监测工作技术力量薄弱,由于遗产监测工作技术性强,专业要求较高,丽江古城在遗产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人员结构配比还需优化,能力建设还亟待加强;四是监测评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遗产监测是对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实施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是有效避免遗产遭受威胁的重要措施,受专业技术能力限制,丽江古城遗产监测和自我评估能力还有待提高,保护管理决策也必须以遗产监测作为前置和依据,进一步提高监测结果的运用,对行政干预行为作出必要的调整和纠正。五是对遗产价值特征和影响因素把握不够,导致监测指标的针对性不强,不能突出反映监测工作的需要和监测对象的重要动态变化。

(二)监测范围、监测内容未能完全覆盖遗产区和缓冲区。

丽江古城申遗及监测工作起步较早,相对而言容易根据传统保护工作的经验来确定监测内容,在开展遗产监测和保护管理工作时存在监测范围、监测内容不能完全覆盖遗产区和缓冲区的情况,导致监测对象未完全涵盖遗产要素,对白沙民居建筑群和束河民居建筑群的监测力度较弱,监测工作不能全面完整反映丽江古城的保护状况。

(三)丽江古城遗产监测预警平台还需完善提升。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于2014年10月顺利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但监测范围仅覆盖了大研古城四方街等少数区域,监测范围和监测方式等拓展进度较慢,尚未延伸至白沙民居建筑群和束河民居建筑群,尚未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范围的全面监测。而且,根据监测指标的不同属性对监测数据分析功能的开发力度不够,丽江古城遗产监测预警平台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的数据尚未实现对接。

(四)遗产监测合力不够凝聚,监管职责落实不严。

丽江古城属于跨区域的系列遗产地,保护区划涉及古城区和玉龙县,作为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专门负责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工作的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在统筹区(县)人民政府和市级部门齐抓共管方面的能力不足。同时,丽江古城集遗产、社区、景区为一体,其监测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部门承担监测职责,但各相关部门没有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和“一盘棋”思想,在修建活动的审查、审批、监管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不科学以及审查不严、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传统民居为满足商业需求而遭受不同程度的不当利用。

(五)监测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市、区(县)财政困难,列入财政预算的遗产保护经费极少,专项用于监测工作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同时丽江古城保护范围广、遗产要素多,监测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创新监测方式、拓展监测内容,而丽江古城尚未建立完善的遗产保护投入有效机制,在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方面投入的经费依然不足。


四、对未来丽江古城遗产监测工作的展望


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须有新担当。展望未来,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相关要求,以世界遗产监测工作提质增效为抓手,持续推动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是加强基础调查和研究。结合丽江古城基础性工作薄弱的现状,从“摸清家底挖掘价值”“保护第一加强管理”和“活化利用创新发展”三个维度广泛开展基础性研究,逐步完善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档案体系,并在调查和研究实践中,注重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一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高素质队伍。

二是推动监测平台优化升级。以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升级为抓手,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和具有数据采集、统计、管理和自动预警、预警处置、反馈等功能的监测系统,实现保护管理信息化、数据采集多元化、动态趋势可视化、日常巡查智能化、监测过程开放化,为丽江古城的预防性保护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三是健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围绕丽江古城的突出普遍价值,构建具有丽江古城历史城镇类型遗产特色的监测指标体系。根据遗产价值特征和遗产保护状况的全面评估,建立一套完善的涵盖遗产保存现状、自然与社会环境、保护管理过程的监测指标体系。

四是强化监测工作实施保障。搭建由丽江古城世界遗产组成部分所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牵头、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主导、其他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的监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监测数据共享、预警处置等方面的协调和管理。加强监测工作经费保障,重点保障监测需求研究、监测系统建设与维护提升,实现与总平台无缝对接。

(本文由丽江古城文化遗产研究院供稿,作者系丽江古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施寿增、副院长和仕俊)

世界遗产之声新设版块“经验之窗”,用以分享文化遗产工作经验,展示行业成果,促进交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