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2024东南亚考古与美术国际会议回顾

2024年6月10-14日,三年一度的东南亚考古与美术国际会议(SPAFACON)在泰国曼谷召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应邀参加会议。

一、会议背景

本次大会是由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下设考古与美术区域中心(SEAMEO SPAFA)主办的三年一度的国际学术盛会,旨在推动对东南亚考古学、艺术和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理解。SPAFACON为来自不同学科视角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分享他们对整个地区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成果。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outheast Asian Ministers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SEAMEO)是一个区域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由东南亚多国政府于1965年共同创建,旨在促进东南亚地区国家间的教育、科学和文化合作。在过去近40年间,SEAMEO在各地成立了20个专业机构。其中,东南亚考古与美术区域中心(SPAFA)成立于1985年,总部设在泰国曼谷,是专门致力于东南亚地区考古、艺术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域文化机构。SPAFA现有11个会员国和9个联席会员国 。(会员国:文莱、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和越南。联席会员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新西兰、西班牙、英国、美国)

SPAFACON自2013年举办第一届,已经形成东南亚地区考古和文化遗产界定期举行的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区域性学术盛会。会议下设多个平行论坛,覆盖考古、遗产保护、艺术和博物馆学的诸多视角、学术热点和主题,参会专家提交的论文在会后集结出版,记录东南亚地区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发展和最新成果。会议已从第一届的100多位专家发言至本届的300余位。

二、会议情况

会议开幕式,泰国文化部副部长致辞

SPAFACON延续往年的模式,包含3天的学术研讨会,1天的实地考察和1天“东南亚考古伦理”工作坊。超过300位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不同主题的平行论坛多达42个,200多位专家在论坛上发言。

分论坛会场

论坛涉及考古、文化艺术研究、遗产保护的方方面面,包括:考古类如民族考古、实验考古、生物考古、旧石器墓葬、东南亚考古新发现等;遗产类如海上贸易、手工业遗产、宗教建筑、保护创新策略和技术、史前区域迁徙等;艺术和博物馆类如数字博物馆、歌舞与表演艺术、文字与图像等。论坛致力于跨学科、多领域的交流,如探讨工艺实践与文化传播,传统活动与空间环境,装饰艺术与公共空间、迁徙与身份政治等不同遗产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平行论坛海报

协会代表解立参加了“东南亚活态宗教遗产保护”和“超越东南亚的海上贸易遗产”等分论坛,以及围绕泰国两项申遗预备项目“帕那空帕侬佛寺”和“宋卡及其泻湖聚落”召开的专题研讨会。

在论坛“世界遗产语境中的遗产阐释与保护管理”环节中,解立做了主题为《从突出的国家故事到突出的普世价值》的主旨报告,通过三个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案例,与泰国同行分享了笔者对中国世界遗产申报中关于价值研究和阐释的思考,指出世界遗产可以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促进本国遗产全面深入的价值研究,用更普世的语言挖掘和讲述地方和国家故事,实现基于遗产价值研究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6月13日,会议主办方组织了泰国西部全天考察,包括佛统府的大塔寺(Phra Pathom Chedi)及其国家博物馆,北碧府著名的桂河大桥和班考考古遗址和班考国家考古博物馆。 

三、参会观察与思考

1. 东南亚作为文化区域

东南亚考古与美术国际会议(SPAFACON)作为一个大规模的学术盛会,能够持续吸引到整个地区数量庞大的专业人员,促成考古、艺术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广泛交流,展现了东盟政治经济框架下的一个持续活跃的文化群体。这个具有海洋性,拥有大量群岛和半岛的区域,共享了某种更流动、开放、多元共存的文化。虽然泰国在地理位置和面积上成为某种区域中心,但整个会议体现出更多的去中心化的氛围,保持了区域内部的复杂性和文化多样性。

SPAFA聚焦的历史学、考古学、文化艺术研究与实践受益于这种更具包容性的文化,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样貌,交流分享也形成更多思想碰撞,为区域研究带来更多新发现和营养,而这些不断扩展的历史文化研究也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2. 东南亚作为中国的近邻

东南亚与中国多处接壤,无论从海路、陆路或内陆河流都有着紧密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联系。纵观42个分论坛主题,几乎每个都能找到与中国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研究和实践交流合作的连接点。在会间与东南亚同行的交流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很多国家的遗产地本身更是与中国直接相关,例如宋卡作为宋元时期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港口城市,甚至现今的申遗主体都是当地福建华人商会;马来西亚的锡矿工业遗产和特殊时期的怡宝“新村”也是主要涉及马来华人的集体记忆;泰国、缅甸的史前稻作文化遗址、泰国、印尼等地的陶瓷遗产、以及中国已经在柬埔寨、老挝等地开展的遗产保护行动都展现了广阔多元的合作前景。而从SPAFA会上也看到,区域联合研究、比较研究可以更有效的扩宽对本国历史和遗产的研究视野,抵达孤立研究无法抵达的深度。中国应更积极主动的开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联合研究,在学术研究和遗产保护领域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3. 东南亚作为一种遗产保护方法

笔者参加的两个分论坛,分别聚焦活态宗教遗产和沿海聚落景观,都体现了上文提到的鲜明的文化特色,是与同为亚洲的东亚文化有联系又气质迥异的遗产观,也对应了不同的遗产研究和保护方法。

例如研讨中的两个佛教寺庙,帕那空帕侬寺和帕佛统寺,其申报逻辑非常相似,都是申报一个经过多次近代修复而焕然一新的佛塔,而申报遗产的价值则主要来自整个寺庙及其周边景观作为历史延续的宗教圣地在当代信仰实践中的重要地位。非遗与物质遗产密不可分,且从很大程度上高于物质遗产。这里我们不是来评判具体的申报策略是否恰当和符合世界遗产要求,但不同的视角可以丰富我们对遗产价值的理解,引发我们对遗产真实性更深入的反思。

“活态”在东南亚的遗产保护中不是理想而是文化现实,也因此在会议上很轻松的打通了考古、艺术、博物馆学,物质、非物质、移动、不可移动,以及文化和自然的边界,也能够以更自由和开放的视野将沿海聚落景观放回其超越当代国境的历史语境。“活态”强调有机整体,使交流融合成为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现代科学带来的人为分类还是传统观念中的等级划分在“活态”中都更容易消弭,跨学科、多领域和整体性也成为必然的遗产研究和保护的方法。

东南亚考古与美术国际会议展现了东南亚地区多元开放的文化特性,及其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的遗产研究保护的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东南亚地区在遗产保护中强调“活态”文化保护传承的整体性和包容性,可以丰富我们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为中国的遗产保护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东南亚与中国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关联,也为未来中国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大会主席 SPAFA主任Khemchat Thepchai先生在班考



会议涉及泰国遗产项目详细介绍

在本次会议研讨和实地考察中对几处泰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地及其中体现的泰国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与广大会员分享。具体包括四处遗产地:帕那空帕侬寺、宋卡及其泻湖聚落、帕佛统大塔及博物馆、班考考古遗址及博物馆。其中前两处为泰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后两处也曾被提议列入国家预备名单。

1)帕那空帕侬寺(Phra That Phanom)位于湄公河沿岸,泰国东北部那空帕侬府的“普坎普拉”圣丘上,是湄公河下游流域地区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据传,佛陀的胸骨舍利由尊者摩诃迦叶在佛陀涅槃后八年从印度的拘尸那罗带到此地,这些舍利现供奉在寺庙的主佛塔中。因此,该佛塔不仅是居住在湄公河沿岸的当地居民敬拜的场所,也是来自远方的信徒们前来朝圣的圣地。作为湄公河下游重要的大乘佛教寺庙,泰国已将其列入国家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在本次会议上介绍了其文本编制进展,研讨其价值和申报策略。

与会专家均关注到目前的文本主要将申报对象聚焦佛舍利塔这一重要单体历史建筑,不能充分体现以帕那空帕侬寺引领的包含物质遗存、非物质信仰实践的湄公河下游的佛教传播历史脉络、各朝圣线路和更丰富立体的区域神圣景观。且由于东南亚地区佛教传统仍充满活力,信徒众多,佛寺作为活跃的信仰中心和宗教场所使用;而对作为物质遗产的佛教建筑艺术的区域比较研究,和依托建筑和考古遗存的佛教传播路线及相关城乡景观演变等研究还不够充分,导致目前遗产描述和价值阐释中还存在较多缺项。佛寺对岸即是老挝境内,跨境联合研究也比较缺乏。申遗过程将很好的整合现有多学科、部门、跨区域甚至跨国的研究资源,加深对这一重要区域佛教圣地景观的全面认知。

2)宋卡及其泻湖聚落(Songkhla and its Associated Lagoon Settlements)位于泰国南部的马来半岛,宋卡湖是泰国唯一的天然咸水泻湖,拥有复杂的生态和文化系统。宋卡湖南端与外海相连,北部为生态湿地,西侧山脉富含矿产资源,东侧是沿海延伸的半岛。数千年间,多个定居聚落在宋卡湖周围兴起并发展繁荣,形成众多小镇和重要港口城市,见证了人与自然互动的复杂关系和独特的东南亚泻湖聚落景观。申报遗产包括宋卡老城、多个古镇、防御型聚落及水管理系统、运河、水库、城墙、岩画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遗址。目前研究认为申报遗产以丰富的物质遗存见证了该地区是中国、印度、爪哇和高棉等多种文化影响的熔炉,体现在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水管理系统等诸多方面。宋卡地区也因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战略位置,成为中国印度间海上贸易的中枢,形成了重要的历史港口城市,并因其对区域泻湖资源的利用,确保其长期可持续性,而区别于其他依赖外部供应的港口城市。因此,宋卡及其泻湖聚落作为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展现了其文化交流的动态枢纽地位、海事和季风环境中的卓越适应能力,以及与自然共生的聚落传统。

作为海上贸易和交流的枢纽,来自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广泛深入的文化影响和交流融合是申报项目的一大亮点,研讨会除了有宋卡地区和泰国专家学者的研究分享,还有来自马来西亚、印度的考古和遗产专家介绍相关研究。宋卡地区的考古发现和建筑遗存与古代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期待中国与泰国同行未来能有更深入的联合研究与交流合作。申报项目的另外一大亮点是对整个泻湖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的研究,涉及自然保护和人类学领域。泰国同行在遗产研究上的多方协作也很有启发性。

3)帕佛统大塔及帕佛统国家博物馆

帕佛统大塔(Phra Pathom Chedi)位于佛统府那空帕侬市中心的帕佛统寺中,是泰国最高的佛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塔之一,高达120米,周长236米。据传,该佛塔最早于公元前193年建成,是印度孔雀帝国到该地区传播佛教的结果。大塔是古代那空帕侬主要的佛塔之一,而那空帕侬曾是达罗毗荼时期孟族王国的最大城市。佛塔首次被提及是在公元675年的佛教文献中,目前考古发现的遗存可追溯到4世纪。现今的大塔相对晚近,是由拉玛四世发起,经17年施工,新的斯里兰卡风格的佛塔和扩建的寺庙建筑群和宫殿于1870年在拉玛五世统治时期完工。20世纪又经多次重修和加建。

帕佛统大塔还有着与世界遗产相关的一则趣闻。2009年,由于佛寺悠久的历史及其对佛教在东南亚传播的重要性和见证达罗毗荼文化等原因。泰国文化部宣布计划准备将帕佛统大塔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起初,这一计划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欢迎,以及寺庙和当地政府的支持。然而,后来由于担心位于市中心的菜市场可能会因此需要搬迁,社区生活或会受到世界遗产的影响,当地居民开始表示反对。最终2011年,经民主投票,该计划告终。

位于那空帕侬市中心,帕佛统寺今天仍是城市的地标建筑

拉玛五世统治期间,为更好的收藏那空帕侬地区的文物,建成了帕佛统大塔国家博物馆,现有的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区,按照三个主要阶段(史前时期,达罗毗荼时期和曼谷王朝时期),全面展示地区历史文化。帕佛统佛塔和佛寺的变迁也完整的见证了后两个历史阶段。

早期佛寺中的梵语铭文 

大量与佛教信仰相关的文物

4)班考考古遗址和班考国家考古博物馆

班考考古遗址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既作为一个重要且极具特色的泰国乃至东南亚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遗址,又见证了近现代泰国史前考古的重要发展和突出特征。

在参观班考之前,考察先经过了著名的北碧府的桂河大桥,因1957年的同名战争电影而闻名。二战期间,日军为运送物资,强征6万多名盟军战俘和30多万东南亚劳工在泰缅边境山地修筑铁路。由于环境险峻恶劣和日军的残暴,最终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中用牺牲10.6万人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建造,这条铁路也因此被称为“死亡铁路”。桂河大桥正是“死亡铁路”中最著名的一段。

而这段悲惨的历史也与班考遗址的发现密切相关。二战期间在印度尼西亚考察的业余荷兰考古学家亨德里克·罗伯特·范·希克伦(Hendrik Robert van Heekeren)也作为日军战俘参与泰缅“死亡铁路”的建造,他在班考营地附近发现了8块史前石器,战后他辗转将石器送到哈佛大学石器专家哈拉姆.莫弗斯(Hallam Movius)处鉴定后,发表文章将这一发现公诸于众。这一发现直接开启了泰国的史前研究,也使泰国的考古工作通过多国合作以国际标准展开。

泰国政府也曾想将班考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单,因日本外交部的干预和交涉而放弃了这一计划。

班考国家考古博物馆建在遗址旁边,以遗址和班考地区出土的大量文物、多媒体图文等形式展示了班考文化的全貌和突出特征。

班考文化最具典型性的陶器空三足斝

持书的两位分别是SPAFA中心主任和班考现任考古学家

考古遗址目前可供参观的仅有两处发掘后的墓葬遗址,其中一处为原址展示,一处为原址仿制,但现场并没有明显的标识和说明,一般参观者可能难以辨识。

因还有发掘回填和待发掘区域,现有考古遗址范围较大,保持环境比较原生态的考古遗址公园风貌。遗址保护区内原有一座寺庙和一所小学校及操场,均已停用。学校已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