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20年前旧文重温:葛承雍 | 大运河算不算文化遗产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纪念。实际上,也是大运河申遗正式提出的20周年纪念。2004年2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研究员在《光明日报》发表《大运河算不算文化遗产》一文,系统梳理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并首次正式提出建议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该文后来也收录于《古迹新知》一书中。

在文章中,除了提出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之外,葛承雍先生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出当时文物保护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随着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大运河的保护得到了极大增强,葛先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解决。20年来,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从一个历史概念走出,以文化遗产的丰富面貌焕发新生。20年后,让我们重温旧文,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思考和力量。



原文收录于葛承雍著《古迹新知:人文洗礼下的建筑遗产》




大运河为何没列入人类文化遗产

(原题《大运河算不算文化遗产》)

葛承雍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我国惟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和长城一样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人所创造的两大古代工程奇迹,这两项“世界之最”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而且成为人类共同的历史遗产。


大运河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壮举,构成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对中国古代的全国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大运河南北连成数千里,修建历史数千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直到今天一部分河段仍被利用造福人民,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广泛作用,这也是其他历史文化遗产难与比拟的特点、功能、价值。


德国学者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这一名著中曾高度评价中国大运河是“人类最早的建筑成就之一,运河的修建把大的水路联系起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业”。享誉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如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希腊奥林匹亚山宙斯神像,爱琴海滨阿泰密斯女神庙、罗德岛上太阳神像、亚历山大港灯塔等,都是人类著名工程建筑,但有的消失了、有的残垣断壁,其中除亚历山大港灯塔曾为航船指路外,其他均是宗教神像、君王陵墓、宫廷花园,与人民生活无多大关系。即使号称“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也与当时民众生计毫无福祉可谋。作为一种单纯防御性军事设施的长城,虽在历史上为保护中原人民安居乐业起过屏障作用,但今天只剩下精神象征与观赏价值。唯有大运河至今还有一部分河段在为人民造福谋利,不仅“经久”而且“耐用”,更有资格称得上永续利用、惠泽后人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


但是,巍峨的长城早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而漫长的大运河仍被人们淡忘,迄今仍然游离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之外,大运河主河道和沿线文物古迹始终没有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没有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没有制定一部国家法律来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以至于有人提出大运河究竟算不算文化遗产的疑问。所以,有必要重新认识大运河的历史内涵,确定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



一、大运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


历史上的运河主要分为三个开凿时期:一是春秋战国的邗沟、鸿沟、漕渠、白沟等,沟通了江、淮、河、济水系;二是隋唐的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永济渠等,形成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运河体系;三是元明修浚和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肇始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清嘉庆以后失修和黄河北岸段放弃梗塞前,一直沟通着中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荷载着南北方文明的融合。就古代工程性质看,筑长城是为了设置难以逾越的险关障碍,挖运河则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交流沟通。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时期内,各个王朝都把运河作为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用途的生命线,特别是京杭大运河以水运纽带有效支持了元明清京都中心的地位,促使着商业经济与交通发展的昌盛,维护着国家版图统一和社会进步,说大运河在海运开辟前代表着一条新鲜命脉一点也不为过。历代运河工程得以成功的关键是选线,不仅由北向南缀连了五大水系,而且贯穿了华北平原、淮海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带动了运河沿线与直线网附近的城市乡镇整体兴旺,为中国整个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奠定了一个新格局,造成运河沿线的独有自然景观风貌和历史文化遗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人类宝贵遗产。


各个时代的运河贯穿之地,恰恰都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带,涉及文物点之多、等级之高、密度之大、年代之久,均超出以往水利工程遇到的集中地,运河留下的丰富文物古迹,完整地保存了具有内河特色的文化,甚至干涸淤塞的运河主干河道也显示出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创造发明,无论是不等海拔借水行舟的过船闸口设施,还是截江横渡超前施工的水陆枢纽,都证明了古代工匠的科学方法和聪明才智,真正包含了历史、科学、艺术和经济价值,完全具备文物的特质与内容。 



二、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现状


大运河由于千年的历史变迁和几百年来的取直整治疏浚,先后有过不同时期的线路变化,尤其全线河道漫长,各段河道高地不要,淤积湮涸常有发生,水源调节也受到限制,加之河漕管理困难,造成许多河段残破不堪,只见河床不见水的长长洼地在黄河北岸很多,长江北岸有的河段也是季节性通航,清代后期以来的破坏始终没有恢复,直到目前全线还无法贯通,南北经济河运的生命线意义已基本衰落。京杭运河江苏、浙江段是目前仍在利用的水上河道,但许多航道等级仅为四级标准,船闸建设不到三级,不仅造成航段堵塞,而且改线分流疏导,必然使运河原貌改变,直接破坏了文物依存环境。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目前不容乐观,除有千百年来的洪水决口、泥沙堵塞、水量缺少等自然原因,更有管理不善、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等人为原因。主河道沿线各地的保护意识不强,又因利用了天然水道,很多人并不认识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大运河河道又几经变更,有些还是1958年和1980年新开挖的,有些地方炸掉古代水工设施,改拆遗存原貌,有些地方屡屡发生毁旧建新甚至在河道中央盖房等现象,有些地方则往运河里排泄废水、倾倒垃圾、残杀生灵、污染环境。尽管有学者专家不断呼吁,但最终不了了之,给文物保护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极大损失。至于因经费匮乏而无法保护修复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沿线一些文物管理单位根本没有监控力度。中国历史上运河从来都不是分裂割据的象征,千百年来先辈开挖运河就是力求沟通,如今却变成分裂栓塞、动脉硬化,不能不使人叹息。


特别令人焦虑的是,国家文物部门对大运河主干河道和沿线文物古迹的家底调查不清,没有一个完整的保护与利用方案。尽管从1958年起,一些省市文物考古机构、高等院校及水利部有关科研单位陆续进行过调查,1986年中央电视台还拍摄播放了32集《话说运河》电视片,一些学会或其他组织对京杭大运河沿线文物点的踏勘,但因工作规模很小、属于零散分段的、方法也较单一,很多工作远不够全面、细致和深入,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份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调研报告。已知的山东段文物点有100多处,江苏段也初步确定150多处文物点,江苏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20多处,但3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只有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区一处。南水北调工程一期涉及的文物点初步就有919处,而大运河沿线连接各地专项保护的同步总体规划还未编制,用于专项配套投人资金的力度较弱,有些甚至没有着落。至于安徽、河北、河南、天津以及北京等地留下的古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仍有许多点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例如隋唐大运河安徽宿州段河道近十年来多次遭到房地产开发的破坏,其他城镇规划和建设项目都没有避让运河遗址故道的保护意识,甚至有的地段建设高速公路,有的运河河道被改为村镇,有的施工线路直接穿过文物保护区,破坏后果均令人极为揪心担忧。北京通州区为了追求所谓的文化广场景观和政绩工程,竟将已修复的75米宽京杭运河拓展成200米的环线湖泊,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响。人们强烈呼吁:无论是隋唐古运河还是明清京杭运河馈赠给我们后人的都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份保护的神圣的责任。


山东汶上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2004年摄)

山东汶上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2012年摄)



三、大运河长期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


几十年来,大运河作为人工长河未被界定在文物保护的领域内,更谈不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造成这种冷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性质判定上,由于大运河不少段落是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一些人认为天然的自然的不能算历史文化遗产,忽视了祖先利用先天优越自然条件的改造智慧,忽视了利用天然充沛水源带来难以估量的益处,殊不知人工运河连通湖泊取直加宽挖深的工程比开挖平原河道还要艰巨,本身就是对湖泊的水利治理。


在管理体制上,运河一直被认为是商货运输的航运业,始终由水运局或交通局管理,行业壁垒使运河管理体制处于分散状态,航道管理只重经济效益而轻历史文化积淀,无暇关注文化遗存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至今没有文物部门主动介入运河的管理与监控。


在资源利用上,人们只关心水资源、航运资源的经济利用,很少考虑运河文化资源对环境生态、旅游景点、风土建筑等方面的巨大影响,或是只注意“黄金水道”内河货运量增长,不注重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利用,运输体系的利用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未做到病重并举。


在文化认知上,重工程利用而轻视文化软实力的人根本不了解大运河对历史文化积淀的承接,不清楚大运河是历史连接现实的桥梁,甚至出现京杭大运河是隋代开凿的常识笑话,对隋代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枢纽表现出无知与空白,至于对运河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所创造的综合价值更是漠视。


在战略发展上,有关部门没有将大运河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来整体考虑,往往顾及眼前直接效益投资运河修整,忽视文化综合效益对经济建设的转化,不能树立长远战略眼光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协调发展。


在文物保护上,由于文物部门理念的迟滞和各部门条块切割的隔离,使得没有一部《大运河保护法》或《实施条例》出台,没有一份总体保护规划方案,加之文物保护经费的捉襟见肘,只能徒叹运河文明的失落,陷入文化遗存面临危机的循环圈,被动等待的心态导致运河的文化遗存若明若暗,认识不到大运河本身就是一条不可移动的特殊文物,自然也得不到社会多方的肯定。


随着国民经济基本建设的发展和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的全面铺开,关于大运河是否是文化遗产的争议也浮出水面,特别是南水北调江苏段和山东段选线涉及大运河主河道及支线的不同意见引人注目,既有大运河是否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的问题,也有大运河是否能列入一种特殊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有大运河是否具有文物价值以及保护可持续发展所依据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问题,等等。人们对大运河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说它是古代文明的展览馆、文化长廊,或说它是人类古代最早最完善的科技资料库,或说它是古代名胜古迹荟萃的博物馆和民情风俗的艺术陈列室,都喻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是难以用经济标准来简单衡量的。



四、世界各国对运河和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重视


运河在全世界都是热门话题之一,有条件修建运河的国家围绕运河做足文章,他们纷纷开拓运河的各方面功能,作为改造环境、发展交通、促进交流、提高生活的强有力手段。有些国家以运河为骨干把全国天然河流串联起来,形成遍布城乡的水运网;有些国家则利用运河改善城市建设和水利灌溉体系。20世纪40年代以后,全世界开凿的运河达上百条,因为运河除了自身的重要经济价值外,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例如美国西部与墨西哥接壤的边境城市圣·安东尼市,以运河为纽带,建立运河—阿拉蒙军事纪念广场观光带,利用运河与纪念广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运河临水的环境优势,将这里开辟为旅游区。整个城市由此而成为国家重要的旅游观光地,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城市规划的杰作。圣·安东尼市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房地产增值,旅游业成为主要的税源。


又如日本大阪是因水运而兴的城市,运河被今天的日本人视为大阪历史的标志。80年代大阪放弃工业化,利用运河开发城市旅游业和其他产业,运河以及运河两岸的街道和建筑、19世纪的抽水站、运河上老桥全部保护与利用起来,今天运河两岸成为这座城市最受游人欢迎的地带,为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许多国家都有开凿运河的历史,国际上著名的历史运河和水利工程较多,已成为一些国家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意大利威尼斯运河,全长3.75公里,平均宽70.3米,两岸密排着12—18世纪一幢一幢的府邸,并和码头、船坞、桥梁、货栈、寺庙、教堂、墓葬、雕刻等构成了著名景观文化。比利时路维勒(Louviere)和鲁尔克斯(Roeulx)主运河上的4个船闸及环境,1998年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法国庞杜加德(Pont du Gard)罗马时期引水高架渠,1985年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米迪(Du Midi)运河1996年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化遗产名录。西班牙塞哥维亚(Segovia)旧城及输水道,1985年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伊朗西南部阿瓦士以北地区的乔加赞比尔是伊拉姆古国首都,乔加赞比尔城中有25米高的庙塔和涂有沥青防水层的排水系统以及长达50公里的引水运河,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墨西哥克雷塔罗历史名城1996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古城18世纪达到巴洛克式建筑的鼎盛时期。建于1726—1735年的引水桥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建筑,引水桥原长84公里,市内现存只有一段约长1200米,即由74个拱顶支撑的部分,1996年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阿尔巴尼亚布特林特在众多的建筑物中最为出色的要属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第一代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修建的高架引水渠,布特林特的考古遗址1992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葡萄牙埃武拉历史地区在罗马帝国时代修建了高架引水渠,现存的高架引水渠有19公里长,1988年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西班牙中部的托莱多古城至今还有罗马时代的渡槽和排水系统,1980年整个古城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比利时拉卢维耶尔和勒罗尔克斯中央运河上的四座船舶吊车(艾诺)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

法国米迪运河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

墨西哥克雷塔罗历史遗迹区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

西班牙历史名城托莱多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


值得借鉴的是,一些国家对古代水利设施的保护成为历史文化和旅游经济的重要景点。例如西班牙历史名城塞戈维亚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大渡槽”,全长813米,用深色花岗岩砌成,分上下两层,由148个拱组成,高出地面30.25米,将18公里外的弗利奥河水引人城内饮用。这座气势非凡的双拱运水渡槽至今还在使用,成为塞戈维亚骄傲的象征,1985年“罗马大渡槽”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每年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法国公元2—3世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修建的嘉德河三层水道桥,曾被使用了五个多世纪,尽管50多公里的水道几遭破坏,但水道桥多次修整,1840年就被法国历史古迹委员会注册列人国家重要文物古迹,1985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人类水利工程一大奇观被印上欧元纸币后,每年吸引的世界游客就有130多万人。此外,意大利罗马城内有13条古罗马时代修建的水道,如著名的阿皮奥水道(公元前312年建、长16.5公里),马尔乔水道(公元前144年建、长91公里),少女水道(公元前19年建、长21公里)等,是罗马城内喷泉引水源,至今有四条仍在使用,均为意大利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班牙塞哥维亚古城及其输水道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


各国对运河及水利工程的保护利用事例,足以值得我们反思中国大运河应尽快划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范围,各国都认为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内河航运起源的故乡,但现在我们通航的南半段运河条件和等级均比发达先进国家的运河落后近几十年,争取大运河沿线整体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还需继续下工夫努力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五、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目前,国家文物局和水利部已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补牢虽晚,但对避免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无疑是件好事,按照200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即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然而仍然没有确定文物保护的地位,没有考虑大运河沿岸的人文环境,没有在全面规划中合理配置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憾。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强烈要求在开展远距离水资源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要建立适应运河文化遗立事业的大范围跨流域的文物古迹保护体制。


我们认为,首先还是要从战略眼光考虑,按照科学发展观,将大运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大事来抓。


从长度上说,中国大运河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号称世界“运河之王”的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运河还长400多公里。


从年代上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我国第一条南北纵向运河邗沟,由扬州北上淮安,比巴拿马运河早2245年,比苏伊上运河早2364年,比土库曼运河早2443年。


从科技上说,它是集古代地理学、水利工程学、交通技术、分水枢纽管理等于一体综合改造自然的蓝本。


从经济上说,运河地区从古到今都是全国工商业和农业最发达的带状区,也是人口稠密、物资集中、流通活跃、交通便捷的区域,江浙两省及鲁豫皖部分地区至今依赖运河便利运输,其受益于运河是其他地区不能比拟的。


从文化上说,现存全长174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首尾连接北京、杭州两大历史名城,沿线几十座城市塑造着美丽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民俗风韵,如扬州、高邮、淮安、徐州、济宁、临清、聊城、德州、沧州、天津等,遗存的城址、衙署、驿站、钞关、仓库、寺庙、商铺、桥梁等和地下的古墓、沉船、关闸、石坝等,都是当时历史文化的积淀。


运河文化是东方文化中的一大亮点,是人类文明中的一抹晨曦,是全世界别有一番意境和魅力的高品位文化。大运河为中国营造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形象,为古老文明的国家带来了杰出的声誉,是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历史见证,将它列人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顺理成章的一件大事。虽然它历尽沧桑变化,但它顽强地生存下来,江南河段现在仍在利用日夜奔忙,为人民造福。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原有运河故道,如何保护好、管理好现在使用的运河,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目前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确定大运河的调查勘探与保护规划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急需通过文物调查与保护研究解决一些难点、重点项目,提交完整的大运河调在研究报告和总体保护规划,做到“保护为主,合理利用”,避免大运河遭到不应有的新破坏。同时,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我们不应把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列为南水北调工程花钱投入的切入点,那样眼界就会太局限了,2010年以前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规划静态总投资约1240亿元,从2003年至2010年平均每年138亿元,其中配套工程投资439亿元,但任何水利工程都有负面的效应和认识的局限,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心设计不能忽视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管是依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还是按照签署的遗产保护承诺,都必须列人区域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既发挥效益有利于当代,也要造福于干秋万代。


我们如果能将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的大运河作为一个保护文化遗产的蓝本来描绘,注意大运河诸多价值的估算,协调各省市做好现代建设和历史文化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建设一条大经济、大文化、大命脉的水岸长带,那才是功德无量的战略措施,真正能使大运河成为展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条长廊,成为古代名胜古迹荟萃的博物馆,成为古人运用水利工程、地理科学和相关内河航运技术的资料库,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作成就理想的主动脉。


目前要求将中国大运河列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诉求越来越高,表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巨大影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改造自然环境与建设人文环境的毅力象征和智慧贡献。尤其是南水北调工程2007年东线通水,2010年中线通水,我们殷切期待与之相接的大运河早日能进入世界遗产保护行列,别再错过历史的机遇,别再遗憾于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必须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曾经完整流淌的大运河。



本文原题大运河算不算文化遗产——首次发表于《光明日报》文化周刊2004.2.4.B1版。又见《中国文物报》2004.2.6和《中华遗产》2004年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