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长城画传》选登 | 长城守军的边关生活

战争不是长城守军生活的全部,他们还要进行日常的训练、接受考核,承担日常工作。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家庭和亲友,有人情世故,也经历人生的苦辣酸甜。


箭扣长城敌台铺地砖上发现的明代守军刻画的棋盘(张依萌拍摄)




汉元康五年(前61),敦煌郡悬泉置。


基层公务员们正忙得焦头烂额。他们近期要接待两批重要的客人。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置”相当于驿站。悬泉置承担了类似“国营涉外招待所”的功能。迎来送往,是它的重要职责之一。古老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无数过往的官员和商旅曾经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他们当中,有劳边的钦差大臣、和亲的大汉使节、投降的匈奴贵族等等,其中还有不少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俯瞰悬泉置遗址

(图片来源:王春法:《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年。)


接上级通知,光禄大夫、长罗侯常惠率领一个500人的庞大外交使团出使乌孙,他们将在悬泉置短暂停留。


接待常惠一行开销巨大。根据悬泉简《元康五年过长罗侯费用簿》的记录,他们一顿饭共吃掉了3只羊,21只鸡,180斤牛肉,10条鱼,4斗(约20斤)小米,48石(约1400斤)大米,还喝了20石(约588斤)酒。在两千多年前,悬泉置地处偏远,交通物流不便,给好几百人准备饭菜,恐怕是不小的负担。但从汉简记录来看,悬泉置物资充足,这次公务接待也十分顺利。


送走长罗侯仅一年之后,也就是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部众万余人归降,成为了大汉归德侯。先贤掸的归降是汉朝的重大政治胜利,必定非常重视。而先贤掸入汉的第一站,就是悬泉置。悬泉简中记录了广至县为接待先贤掸一行而发往悬泉置的谷物清单。东西不多,一共六斗三升(大约30斤)粟米,但也够30个人吃一顿。当然这只是两枚残简,并不是三餐的全部,从常惠使团的情况看,粟米在当时只是一种辅食,汉人的胃尚不能满足,何况是无肉不欢的匈奴人。


时光飞逝,悬泉置和曾经来到这里的古人如今都已经尘封在历史之中,悬泉简的发现,让我们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汉代长城沿线政治生态的细节。历史并不总如史书上记载的宏大和辉煌,而是一个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和鲜活生动的故事,正如悬泉置工作人员的迎来送往。悬泉置只是汉代长城和丝绸之路沿线诸多驿站中的一个,而长城沿线军民的生活故事,并不仅仅停留在餐桌上。




西汉建昭二年(前37),居延都尉府。


甲渠候官吞远部候长汤正在收集整理本部一年的日迹簿。汤清点了一下在署的吏员,不禁一惊。整个吞远部一共25个在编人员,其中正在“省作”的竟然有11人。


日迹簿

即汉代长城要塞守军考勤表。


省作

类似于现在的“借调”,即被上级临时抽调或安排到其他部门工作。


汉长城的基层机构职责很多,常规工作任务繁重。他们除了要组织长城防御和后勤物资的筹集调配,还要负责修缮烽燧,定期在部内巡视工作,检查装备,记录考勤,处理其他杂物。一些承担了驿站功能的烽燧,还要负责迎来送往和公文的收发和邮传。除了常规工作之外,戍卒还会不定期被临时抽调到其他机构去当差,这让本就十分紧张的工作雪上加霜。比如第十七燧,就很不走运。戍卒毋丘受、董辅、孙安世3人按照常规应该是每10天轮一人巡视天田的,可是董辅上岗第二天就被借调去了廿一燧,所以毋丘受和孙安世两人就要工作30天,没有休息。


汤很无奈,但为了国家安全的大局,他只能遵照执行。况且他深知,戍边生活虽苦,但朝廷还是对守军将士给予了适当的照顾。除了配发武器装备,朝廷还会定期向戍卒们发放衣物和药品。只要理由充分,他们可以在当职期间请病假和事假,甚至于替好朋友奔丧都是允许的。朝廷专门发布了法令,要求各级官吏善待下属,严紧体罚和超负荷劳作,如果官吏确有虐待士卒的情况,情节严重的还会治罪下狱。


汉朝的河西长城守军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为了保卫国家,从长安、弘农(河南三门峡一带)、魏郡(冀鲁豫交界一带)、东郡(豫东鲁西一带)等地奔赴遥远的西北前线。朝廷体恤他们的思乡之情,允许戍卒携家眷一起生活在长城边,并且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俱起燧一个名叫丁仁的戍卒,将67岁的老母接到了身边;还有一个不知名的戍卒,他的三个弟弟都已成年,却可以一直待在署上,享受每人每月三石粮食(按大米的重量计算,合今约64斤)的国家供应。优厚的福利,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让将士们能够安心驻守。


当然,人情味不会必然带来工作效率和战斗力,军队更需要的是纪律。汉朝政府针对参与长城管理的吏员制定了十分严格的定期考核和奖惩制度,并且从汉朝中后期开始,历王莽,一直沿用到了东汉光武帝年间,有效实施了一个多世纪。


一名合格的汉长城守卫军需要具备的素质


熟悉汉朝建立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学习贯彻落实皇帝诏书和现行政策;熟读兵书和儒家经典;掌握算数、地理、历法知识;练习书法,保证公文字迹端正;熟练背诵烽火品约,因此普通戍卒可能也需要识字。


一般来讲,汉长城的部候长和燧长有三种获得奖励的主要渠道。第一当然是上阵杀敌,论功行赏。根据继承自秦代的军功爵制度,无论官阶高地,斩首或俘虏敌人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赐予爵位。第二就是刻苦训练,增强军事技能。每年八月,针对基层戍吏开展的“秋射”考核中,要求每人射箭12次,射中6次达标,射中7次以上的,可以获得“赐劳十五日”,即相当于15天工作量的绩效奖励。反之,如果命中率达不到50%,则要“夺劳十五日”,也就是扣除半月绩效。而第三种,就是“全勤奖”,根据汉朝的规定,长城基层官吏如果能够做到一年全勤,就可以获得“二日皆当三日”的奖励,即额外奖励相当于全年工作量50%的绩效。五凤三年(前55),甲渠候官一位名叫贤的候长,就曾获得了这样的“全勤奖”。根据居延汉简的记载,他在本年度实际工作满321天(含闰月),于是就享受到了赐劳160天半的奖励。





赐劳

奖励相当于一定工作量的绩效。


夺劳

扣除相当于一定工作量的绩效。


秋射奖惩标准

过程:优秀

中程:合格

不中程:不合格




与丰厚奖赏相对的是严格的处罚措施。汉代长城守军的戍卒,要接受每月一次的工作检查,基层官吏则要接受年度考核。主要的检查内容包括是否擅离职守、守御设施装备是否完备、是否熟悉烽火品约以及有否其他不称职的情况。汉代长城管理规定中的罪名很多,比如“不任候望”“私离署”“不巡行部”“能不宜其官”“软弱不胜任”等等。一旦判定存在上述情况,轻则夺劳、免职,重则要移交官府治罪。


西汉元康年间的一天,居延都尉府派出的工作组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甲渠候官有六座烽燧存在防守设施损坏、装备缺失等严重问题。经查,主管长城防御的领导候史广德没有按规定履行巡行各部的职责,对此负有主要责任。根据大汉律令和相关品约的规定,广德因玩忽职守被打了五十大板。这个案件被以“传檄”的形式通报甲渠候官各部引以为戒。从已经发现的西北简记录看,广德应当是汉代长城管理制度体系下被揪出的负面典型。相信候长汤一定也从奏谳(yàn)书中读到过这个案例。




奏谳书

汉代官府整理的司法审判案例汇编


邮驿标准

不及行——提前到达

中程——准时到达

过程/留迟/不中程——迟到


汉朝的时制

根据汉简的研究,汉代长城防区实行16时制,即将每天分为16个“时”,每时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半小时。16时各有名称,分别为“夜半、夜大半、鸡鸣、晨时、平旦、日出、蚤食、食时、日中、餔时、下餔、日入、昏时、夜食、人定、夜少半”。


想到以上种种,看看陪伴自己的家人,再比一比更倒霉的第十七燧,汤不再抱怨,继续写起了他的考核材料。 




汉河平三年(前26),居延。


这年正月的一天,甲渠候官收到了居延都尉府发来的质询函。原因是有几份从张掖郡发来的重要文件没有按时送达。甲渠候官距离居延都尉府有七十里,按照一时(合今一个半小时)走十里的步行邮递速度规定,文件发出半日,都尉府就应该收到,可是这份文件竟然迟到了整整两天。


甲渠障候韦连忙命人巡行各部界,开展了调查。他先查阅了自己辖区内的公文邮传情况,甲渠候官最先收到公文的是临木燧卒赏,转交人为卅井候官城□(上敖下力,生僻字)燧卒胜,时间是在戊午日的夜半(约相当于半夜12点)。接着,赏将文件送到当曲燧,第二天日入时,当曲燧又送到都尉府直辖的收降燧,全程九十八里,用时十二时,超期二时二分。看来,文书早在卅井候官传递时就已经晚了,可是,文件在自己的辖区也确实延误了3个小时。


韦根据相关律令的规定,对参与这次邮传的戍卒进行了“罚金半两”的处罚。此时,他还并不知道密封的公文内容:张掖太守拟于当年7月视察居延长城,要求各候官领导陪同。但是以往候长、候史所承用的马匹大多比较瘦弱,甚至连迎送长官都不能胜任,因此要向居延都尉府各候官征用5~12岁的合用马匹以迎接上级领导。不久之后,他就将接到都尉府下发的马匹征集令,韦和他的手下又要忙上半年了。


不中程百里罚金半两,过百里至二百里一两,过二百里二两。


(《居延新简》E.P.S4.T2:8B)




西汉末年,西北边塞。


一个名叫元的公务员即将赴敦煌屯田,这一去,不知何时能回。于是他给自己的密友子方写了一封信,托他帮自己办几件事:


元的鞋子不够用,他希望子方能够帮他代购一双2尺长的牛皮鞋和五根毛笔。鞋要质地柔软,底厚耐磨的那种。郭营尉给子方寄了200钱,想请他帮忙买一条鞭子,这次也请他一并办妥。买好后再请来敦煌出差的同事顺路捎来。元说,他曾经请子方为一个叫次孺的人捎过一封书信。次孺应当是他们共同的熟人。他希望子方经过次孺家时向他和他的夫人容君问好,并让次孺给他回信。另外,元的同事吕子度想请子方刻一枚印章,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就请元代为转达。


这封《元致子方书》写在绢帛上,在悬泉置遗址完整出土。汉代长城沿线曾经出土很多这样的私人信件。信件的收发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边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信件通过边塞驿站系统在各个要塞和烽燧,乃至边疆和全国各地之间往来。


悬泉置汉代帛书《元致子方书》

(甘肃简牍博物馆提供)


从出土地点看,元写给子方的信很有可能滞留在了悬泉置,并没有发出。亦或是子方已经看到了信,并完成了元的嘱托,而信件出于因缘巧合被送到了这里也未可知。时光飞逝,多少长城脚下的往事没入黄沙,只留下今人对边塞生活的无限畅想。 


金关简《论语·知道篇》 20世纪70年代甘肃汉长城肩水金关遗址出土 引自《肩水金关汉简》(中西书局,2011年)

是已经失传的《齐论语》篇目,比2016年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同样内容的汉简早发现40多年。





明万历二十年(1592),蓟镇遵化城。


一群愤怒的士兵聚在城门口聒噪示威。他们的粮饷和马料已经被拖欠了一个月,马料的核验又过于严苛。于是,一些士兵跑到粮仓所在地遵化去讨个说法,结果聚集了一千多人。


巡按御史刘士忠眼看事态严重,赶紧把情况上报到了兵部。刘士忠深知本朝长城管理之弊,也了解戍边士兵的疾苦。


蓟镇军士闹饷之时,距朱元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0年,经济不断发展,物价和其他生活成本不知膨胀了多少倍,然而令人咋舌的是,明朝公务员和军队的工资竟然完全没有涨。距离这次事件发生仅仅5年前,著名的清官、三品大员海瑞去世时,靠工资竟然买不起棺材。戍边的将士,生活必然更加窘迫。在这种情况下,战时尚可靠战功请赏,但蒙古骑兵强悍,明军胜败无常;而平时,就只能靠贪污和抢掠为生。军官的层层盘剥压榨和不同部队的待遇不公,导致明军底层士兵经常发生内讧、逃亡和哗变。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队缺额严重,有的卫所甚至有一半士兵逃亡。本就心存不满的士兵,还被拖欠军饷,难免产生过激行为,一旦处理不妥,动摇的是边防大计,后果不堪设想。


幸好刘士忠的汇报和兵部的处理都十分得当。刘士忠在报告中认为,士兵的行为虽然违法,但确实情有可原,不能一味弹压。一方面,地方应当及时补足粮饷;另一方面,建议给闹事的士兵一次改过机会,让他们感念朝廷之恩,如若再犯,严惩不贷。朝廷同意了刘士忠的意见,处理结果是,蓟镇总兵张邦奇调离岗位,同时要求各地如期发饷,对闹事者暂不惩戒,下不为例。这次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理,但闹饷事件还是在各地频繁上演着。


短短3年后,蓟镇又有客兵因拖欠战功赏银闹事,这一次,新任蓟镇总兵王保向他们举起了屠刀。



本文摘抄自《长城画传》第四章:长城战与守。


《长城画传》于2023年出版,属“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丛书,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大运河画传》与《长城画传》编撰”成果之一,该项目已于2023年结项并获评“优秀”等级。


《长城画传》立足于总结历史经验,依据长城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充分的实地调研,结合当下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具体操作,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与丰富的图片影像,历经各领域专家审核论证编撰而成。本书共分为7个章节,梳理了中国长城2500余年的修建史及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通过整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考古实物材料及传说故事,以生动的故事为线索串联历史事件、人物,传播长城文化遗产价值,宣传长城保护理念、管理工作成绩,探讨展示利用创新模式,让长城研究与保护成果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