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几乎每一个转折点都在运河上留下了印迹。各种在运河上的送别、怀旧情绪,贯穿了这位千古文豪的一生。
赵孟頫 苏轼像
1056年,21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第一次走出蜀地,赴汴京应考。途中,在今天的黄河三门峡附近的渑池,苏轼等人住在县中的一间僧舍,年少得意的兄弟二人还在壁上题写诗作。
五年后,苏轼出京赴陕西凤翔府任判官,又一次来到了渑池这个水陆交汇之处,在旧庙中回想当年初出茅庐的兴奋,看着眼前的物是人非,写下了一篇《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的一生可能就是要到处奔走吧,就像飞鸿踏在雪地上,偶尔留下几个爪印,转眼又不知去往何处。
这可能是苏轼留下的最早的一首名篇,也似乎预示着这位千古文豪颠沛流离的一生。贯穿这一生的,则是他辗转水陆之间,泛舟河水之上的游历。
苏轼行书《治平帖》卷,苏轼30余岁时书写的信札,推测是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一
两年后,北宋熙宁四年(1071),由于受到新党的排挤,苏轼自请出京,出任杭州通判。
从开封出发,一路要经过运河东南而行,苏轼每到一处便要留下墨作。在泗州一带,苏轼忽然想到了几年前父亲去世,自己回蜀守孝时也经过此地,当时遇到了逆风天气,前行艰难。这一次,他在《泗州僧伽塔》中回忆当时的心境: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当年,他乘船在汴河南下时,遇到了连续三天的逆风,风沙扑面。船上的舟子都劝他去向僧伽寺祈祷,结果非常灵验,香还没烧完风向就变了。他觉得,这是因为自己的私心改变了天气。其实每个人都有私心啊,耕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有人需要顺风,对面的船却恰恰相反,老天又岂能让每一个人都如愿呢?
这首诗一方面点出了苏轼对于出京任职的淡然处之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回顾了当年为父亲守丧的路线。当时他并没有顺黄河北上走蜀道,而是顺运河南下,而后顺长江而上返回蜀地。为父奔丧当然是很急迫的事情,也可见在当时运河所沟通起的全国的水路的发达和便捷。
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留下了大量诗作,尤以描绘西湖景色为多。比如《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还有千古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杭州通判任上,苏轼不时沿运河四处行走,探访民情。北宋熙宁六年(1073)冬,他前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赈饥,在除夕之夜宿于常州城外运河边。在运河上一时孤寂不已,感怀万千: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远处的灯光和低垂的星空,都是那么暗淡。在万家合欢的除夕之夜,在船上彻夜不眠的苏轼,并不是为了守岁,而是满怀乡愁。运河之上,只有感谢那些残灯并不将人嫌弃,感谢这条孤舟,陪伴他度过这一清冷的夜晚。
1074年秋天,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从杭州到密州,必然还是要从运河北上。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苏轼与好友孙洙道别,赠送后者一篇《更漏子·送孙巨源》:
海东头,山尽处。
自古客槎来去。
槎有信,赴秋期。
使君行不归。
苏轼与孙洙有着共同的政治遭遇,都因此被迫外任。如今,孙洙即将回朝任职,苏轼则要继续在外漂泊。大海的最东边,大山的最尽头,自古就有人乘槎到天河,但也是有去有回。可在外远行的人,何时又有归期呢?
在密州任上三年后,苏轼又调往徐州。在徐州的两年多时光,苏轼颇有政绩,治理黄河有道,缓解了水患问题。正当他畅想常住于此时,一纸调令让他苏轼再度踏上漂泊之旅。1079年春天,苏轼从徐州南下湖州,临行前怀着对徐州的依依不舍,写下了《江城子·别徐州》,下阙中细细描绘了背水而行,满腔眷恋之情: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三月的运河堤坝,鸿雁都向北归,他却要南下到湖州。可是,无论如何怀念在徐州的日子,徐州的水,也流不到湖州之地。
枯木怪石图
《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曾亲往萧县圣泉寺时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
数年内,苏轼从汴京辗转多处,始终找不到一个安稳的所在。若干年前写下的“雪泥鸿爪”好似预言一般附着在他的身世之间,无法摆脱。
二
命运就是如此让人唏嘘,刚刚上任三个月的苏轼还没有来得及领略湖州美景,便因一篇《湖州谢表》被诬陷而锒铛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一待便是四年。
1084年,苏轼再度出山,赴河南汝州就任。从黄州出发到汝州,他先是顺长江东下,然后沿运河北上,再计划向西至汝州。行至楚州时,和秦观对饮之后别过,留下了《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无情的汴水向东流去,而苏轼却满载离愁别的烦忧,独向西行。蛰伏四年之久,这一次逆流而上,又会是什么际遇呢?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1089年,苏轼再度外调,被委任为杭州知州,第二次赴任杭州。这一任上,苏轼在杭州留下了许多印迹。他赈济灾荒,大力治理西湖和运河,修建了苏堤,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民心。在杭州的苏轼过的颇为惬意,还像当年一样,不时泛舟水上,饮酒赋诗。有一次与友人与莫君陈在西湖的跳珠轩对饮,写下了: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确实,距离当年写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正好过了15年。
1091年,苏轼再度受到朝廷再度召唤回朝,启程之前,正好与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有缘相见,写下了《临江仙·送钱穆父》: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南宋 叶肖岩 西湖十景图册(其一)
老友随运河逆流而上,而苏轼本人也同样如此。等待苏轼的,是又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先是被调往颍州,又赴扬州、定州。苏轼的足迹随着运河南来北往。
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再次打压旧党。苏轼在定州任上接到诏书,贬其至英州。他从定州南下,过黄河,走运河,然后顺长江而下,无奈在途中又接到了贬官惠州的讯息,在惠州三年,又继续被贬至海南儋州。
1101年,徽宗继位,苏轼终于告别了流放华南的日子,北归中原。这是苏轼最后一次行走在运河之上。由于旅途劳顿,他在常州一病不起。当年七月二十六日,好友维琳方丈前来探望,与苏轼谈论佛法。苏轼在运河边写下人生的最后一首诗: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两日后,苏轼在运河畔病故,终年66岁。
三
苏轼这一生,几乎每一个人生的转折,都在运河上留下了印迹,从年少时的“飞鸿踏雪泥”,到中年辗转的“孤舟一夜许相依”,再到老年感叹“惆怅孤帆连夜发”,各种在运河上的送别、怀旧情绪,贯穿了他的人生。
不过,苏轼最为脍炙人口的诗歌却很少有直接和运河有关。他两大创作高峰时期,一个是知山东密州时,比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十年生死两茫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是他人届中年后,对于人生有了崭新感悟,在不同的情绪下的作品。
我们回看他在运河上的那些作品,可以发现,很多都是在行旅之间,迎来送往之作,友人离去,或是自己步履匆匆赶往下一个地点。在这样的行走间,诗人是很难平静下来思索的。只有当水流停驻,诗人独处寂寥之时,才会酝酿出更动人的文字。
而流动的运河水,便像是苏轼忠实的伙伴一样,载着他漂泊世间,前往一个又一个孤独之所在。
清 王原祁 西湖十景图卷全图(局部)
本文摘抄自《大运河画传》第四章:运河文脉。
《大运河画传》于2022年出版,属“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丛书,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大运河画传》与《长城画传》编撰”成果之一,该项目已于2023年结项并获评“优秀”等级。
《大运河画传》包含绪言、运河国家、运河工程、运河城乡、运河文脉、运河人物、运河未来、阅读参考8个章节,将历经2000多年的中国大运河的历史、考古、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知识、传统、故事等,涉及历史事件、工程杰作、城乡发展、人物故事、文化衍生、保护传承等,基于学术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普通公众。本书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22年度中国好书,获得中国青年报、光明网等各媒体关注及社会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