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沙龙30
一缕茶香进世遗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历程分享
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该主题的空白,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来源:国家文物局
2023年11月27日晚,文化遗产沙龙邀请负责景迈山申遗技术工作的三方主讲人,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老师、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邹怡情老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罗颖老师和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遗产科负责人李杨老师共同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的各个层面的工作进行介绍与探讨,并与观众交流。
沙龙由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人何戍中主持。
左起:陈耀华、邹怡情、何戍中
以下为嘉宾发言摘要,此次沙龙完整版请至文末观看直播回放。
景迈山古茶林
——全球第一例茶主题世界遗产
陈耀华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沙龙首先由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老师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层面介绍全球第一例茶主题世界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天时——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陈老师介绍,茶深刻影响世界经济,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从17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茶叶出口量猛增,1718年已经超越生丝居出口值第一。茶深刻影响着世界文化,在印度、土耳其、尼泊尔等多个国家形成了多种茶园景观和茶文化。形成非常具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的、地域特色的茶文化,以及关于茶的礼仪制度。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点是,茶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和改变。比如美国独立战争、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世界格局的震荡。
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巨大,目前全球有160余个国家和地区、超30亿人喝茶。2019年,联合国大会把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
地利——景迈山古茶林的突出普遍价值
陈耀华老师介绍,景迈山古茶林位于中国云南西南山地,在距今200万年至1万年的第四季冰川时代,因特殊的地形——巨大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了来自西北的寒冷气流,增加了降水,山茶科树木在这一区域得以幸存,适应不同自然条件而演化成今天纷繁多样的现代茶组植物。中国西南成为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
景迈山古茶林遗产三要素包括:9个传统村落、5片集中古茶林、3片分隔防护林。遗产区和缓冲区总共190余平方公里。
图片来源:陈耀华老师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ⅲ):能为延续至今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这一种植方式利用森林系统创造适宜的茶树生长环境,并利用生物多样性预防病虫害、促进授粉并提供天然养分,持续生产出高品质有机茶叶,在当今世界规模化台地茶种植园主导的背景中十分独特,显示出了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智慧。
糯岗古寨|摄影:XIE JUN
图片来源:UNESCO官网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Ⅴ):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扭转的变化的影响而脆弱易损。
景迈山因地制宜的土地平面、垂直利用技术和村寨选址、建设技术等传统知识体系,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森林农业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保护了文化和生物多样性,是体现布朗族和傣族等世居民族与易受现代化、城市开发和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挑战性环境互动的珍贵范例。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能够被列入世界遗产,与国际同类茶园,乃至云南本地茶山相比,具有历史悠久、种植技术典型性、传承机制独特等特点。
人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区的倾情支持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离不开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景迈山各族人民群众的倾情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
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
——以景迈山古茶林为例
邹怡情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成员
邹怡情老师介绍,景迈山古茶林是全球第一座茶文化景观遗产,在此之前没有相同类型遗产的工作方法论,也就意味着需要建立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
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定义的文化景观类型,景迈山古茶林属于有机演进的持续性文化景观。
如何去建立一套方法论,如何做好活态演进的景观?邹老师介绍,首先景迈山文化景观承载的要素是古茶林、传统村落和森林,可以理解为一个茶文化和一个茶经济,它像是一体两面,也就是说当茶文化挖掘、整理、传播到位的时候,是可以有效地促进茶经济发展的。
其次,在已知遗产类型后,还要明确它的保护对象,这属于我们做遗产很基本的工作。我们基于所列出的遗产要素,更进一步梳理它的遗产价值载体,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都有非常明确的清单,而且也对应到具体的空间。
关于景迈山遗产保护实践,邹怡情老师从几个层面分析了她和团队所做的工作:
- 以“遗产价值认知”推动遗产保护实践
- 以“人为中心”的活态遗产保护理念
- 结合不同空间尺度建立各层级相衔接的遗产保护技术路线
- 规划先行,提高保护管理系统性、规范性
- 解决人地矛盾,保护与发展协调
……
在上述层面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工作框架和工作成果。如在宏观上制定对遗产构成要素的保护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保护策略,在微观层面,如何保护重要文物建筑、传统民居、历史遗存等保护对象。
图片来源:邹怡情老师
系统保护,科技赋能
景迈山古茶林监测预警平台构建
罗 颖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
责任设计师
罗颖老师主要从系统和科技的角度分享如何利用信息化的工具指导景迈山开展监测工作,助力景迈山申遗成功。罗老师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介绍什么是世界遗产监测,进而介绍如何探索和实践景迈山的监测工作,最后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世界遗产监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这份宝贵价值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那什么是有效保护?世界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可持续性的保护,这些内容都是世界遗产监测里面需要重点关注的。
罗老师介绍,在工作方法上,世界遗产监测除了注重采集数据过程,也同样非常关注分析数据、指导决策这些环节。比如世界遗产监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就是定期报告,它是通过一连贯的步骤,具体包括像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提出策略、实施策略,目的就是要找出世界遗产有效保护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并且监督实施这些策略,从而达到世界遗产监测的最终目的。
在景迈山古茶林开展的监测工作总体上分为了三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是基于有效保护的目的,构建能够衡量景迈山遗产价值保护状况的一个监测指标体系;其次是设计每一项监测指标的具体工作步骤,也就是设计一套与之融合的监测管理体系;第三是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前面两项需求。
图片来源:罗颖老师
李 杨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遗产科负责人
沙龙现场连线李杨老师,就其在当地所做的工作提出以下问题:
1、申遗工作对于遗产地保护管理机构的挑战是什么?在疫情时代迎来国际考察评估,您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
李杨老师介绍道:“我觉得我们保护管理的挑战主要在 保护和发展的问题,景迈山属于活态遗产,遗产区和缓冲区共有1586户6535人,在我们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演变的过程,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他的活态演变。所以对活态遗产的活化利用和社区村民正确保护的思想工作是我们的一大挑战。
2019年国家文物局将景迈山确定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后,市委、市政府成立以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申遗迎检指挥部,包括申报文本、项目建设和环境整治、遗产监测档案展示和讲解等共11个工作组,执行周例会、月调度、季小结制度,及时将来自国家、省市决策指令具体化、清单化,安排到各个工作组,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申遗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我们共开展了4次模拟评估,通过每次不断的整改,最后形成了81个考察点位,对每个考察点的讲解员进行培训。因为在疫情期间,我们主要采用了闭环评估的方式。通过了我们的扎实的准备工作,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
2、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是否需要当地社区居民的配合?群众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居民如何看待与评价申遗工作?他们的看法是否经历转变?
我们景迈山的遗产价值一方面是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例证另一方面是合理利用山地和森林资源的典范,那这些都离不开我们世代传承下来的人,也就是我们景迈山社区的村民,我们的群众工作主要是先了解村民的诉求,依据国保规划、村庄规划、建设活动导则和专家的技术指导等等,判别什么是合理能做的什么是不合理的,形成统一意见后又进村入户逐户以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直到他们理解为止。
3、您认为景迈山古茶林的最大价值与特色是什么?您希望公众与游客在景迈山古茶林体验到哪些当地的文化?
是我们景迈山的村民世代相传的合理利用自然、爱护自然、崇拜自然,依靠我们的茶祖信仰、茶文化和民族文化得以有效保护至今。
现场观众
沙龙主题发言结束后的对谈环节,主持人何戍中邀请陈耀华老师、邹怡情老师就不同类型世界遗产如故宫、景迈山古茶林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陈耀华老师还就景迈山古茶林的千年传承机制、邹怡情老师就景迈山村民在申遗保护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等话题进行解答。
在问答环节,现场和线上的观众也纷纷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的公众参与、困难与挑战,申遗后茶叶采摘及所产生的经济问题向主讲嘉宾提问并交流。
观看沙龙回放
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鸣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
文博圈
四合书院
注:
本文涉及主讲内容为节选,内容及图片版权归主讲人及所属单位所有
活动现场照片来源CHP
题图来源: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