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在“文明互鉴 文明共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023国际城市媒体北京论坛上,北京建筑大学汤羽扬教授代表连续三年为北京市文物局编制《北京世界文化遗产年度监测报告》工作团队,以《守责创新 行稳致远 近五年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观察》为题,向中外媒体及国际同行分享了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动态及“北京经验”。
01 北京世界文化遗产整体情况
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共有57处遗产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北京7处,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在1987年中国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处遗产中独占3处的城市。
图 1 北京市7处世界文化遗产整体情况
北京是全国首个持续在省市级层面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年度监测报告工作的省市。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定期报告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要求基础上,北京的世界遗产监测年度报告持续关注:承诺事项进展、机构与能力建设、突出普遍价值保存、遗产影响因素、保护与研究、可借鉴的案例等重点版块。
五年的数据整体显示,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面响应世界遗产的“5C”战略(可信度、有效保护、能力建设、宣传、社区),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包含多元主体、多元价值、多元资金的北京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特色。
图 2 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近五年相关数据
0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北京经验”
北京经验一:积极履行缔约国责任
北京市政府持续推动遗产保护承诺,尤其是在天坛周边非文物建筑腾退及环境整治中,积极协调各方力量,结合老城保护及“中轴线”申遗等工作,搬迁了如北京天坛医院血液中心等一批非文物建筑。天坛遗产地整体保护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成效。
遗产地充分遵守世界遗产行动准则第172段的要求,2022年,主动向世界遗产组织报告八达岭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计划及遗产影响评估报告,充分全面分析工程对世界遗产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减缓措施,该报告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高度认可,是我国首次在重大工程项目方案确定前向世界遗产组织报告项目,为缔约国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责任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图 3 《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计划及遗产影响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目前,经过国际招标和方案比选,基本确定了建设方案。建设方案充分考虑了与八达岭长城的互视关系,优化了游览动线。在确定方案的基础上,正在积极准备向国际遗产组织报送工程实施前评估报告。
图4 八达岭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设计方案(引自网络)
北京经验二:加强法规制度保障
北京7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博物馆管理模式、公园管理模式、属地政府派出模式、代管模式。虽然管理模式、行政级别、管理事权不尽相同,但在遗产要素保护、体制机制建设、保护经费保障、学术研究交流等方面各有特长。以明十三陵为例,作为地方政府派出机构的管理模式,建立了遗产地与属地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体现了遗产地与周边社区协调与沟通的优势。故宫则在国际交流、学术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特色。
近5年,北京市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及管理制度建设工作,2021年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要求。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到遗产地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制定的相关内部管理规章,无不体现顶层设计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保障。
北京经验三:保障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延续
除大运河之外,北京6处遗产地均成立了专职遗产监测部门,近几年在监测预警系统“软件”建设方面有突出表现。此外,天坛、故宫作为国家文物局第一批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在定期巡查、专项巡查、专业检修三类预防性保护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使遗产要素的价值得到持续关注和保护。以故宫为例,近些年以各种方式开展巡查,年下单300份左右,保证了日常维护工作的精细精准。
图 4 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开展监测及预防性保护工作
在国际遗产组织关注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及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北京市的遗产地一方面积极制定灾前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隐患及时排查整改,另一方面持续加强长效监测预警。当气候灾害产生时,能在第一时间及时采取措施,保证遗产价值延续。
北京经验四:共建保护责任共同体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联盟为非营利性、非政治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交流服务平台,旨在加强阐释和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促进提升北京地区世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管理水平,讲好北京世界文化遗产故事,打造“世界遗产在北京”文化品牌,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经验的互鉴共享。
图 5 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成立
为应对大运河为城市开放空间,保护管理工作相对难度较高的问题,北京市文物局发起由专业技术团队指导,社会志愿者参与,监测系统加持的“遗产公众监测”项目,公众积极踊跃参与遗产监测工作,该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2022“全球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图 6 北京大运河“遗产公众监测”项目
近些年,依托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北京市开展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回馈社会公众。如已经连续开展的北京(国际)大运河文化节、北京长城文化节系列活动,以及围绕中轴线申遗开发的系列文化节目及社会活动等,均收获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无不体现了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在社会参与方面所做的努力及成就。
03 挑战与展望
2023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第二个50年的起步年份,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比如,承诺事项需受到持续关注;应对国际形势、气候变化的抗风险能力还需加强;面对后疫情时代,遗产地旅游业爆发式恢复对保护管理也带来巨大的压力。
北京市将继续全面响应世界遗产保护的“5C”战略,持续努力履行遗产保护承诺,增强遗产名录的可信性(Credibility);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遗产价值的影响,实现遗产要素的有效保护(Conservation);持续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法规及队伍建设提高能力建设(Capacity-building);大力开展相关教育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交流(Communication);更大范围的拓展社会力量,提供多种参与形式,鼓励社区参与(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