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图书发布会在京召开


5月24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举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发布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李六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出席会议并致辞,报告主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研究馆员作报告内容介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姜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庄优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遗产监测研究室主任傅峥嵘,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主任房友强分别作主旨发言。


发布会现场 

图书正式发布 


李六三指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的出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报告以翔实、准确、权威的世界文化遗产数据,从政府责任、专业机构能力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学术研究、资源整合、展示与阐释,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今后将继续以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申遗方针和新文物工作方针,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工作,促进我国从遗产大国向遗产强国坚定迈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发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应有的推动作用。


李六三发言


王利民表示,本次发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首部“文化遗产蓝皮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学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研创的重要智库成果。蓝皮书内容翔实丰富、数据基础扎实,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状况,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是皮书系列一项杰出的新成果。


王利民发言


赵云以“新形势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为题,首先回顾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系列研创概况。她表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系列是全国第一册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的研究报告,自2015年起,已连续编写8本。该系列注重对世界文化遗产国内外形势的整体把握、对海量数据的科学分析,以及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及发展特点的全面、系统、客观的记录。本次发布的报告,是该系列的第一本“皮书”类研究报告,将会成为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事业提供决策依据和传播遗产保护理念传播的重要平台。随后,赵云分别从2021年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国际背景与变化趋势、2021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总体特点与发展趋势、2021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下阶段的政策建议和重点任务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报告主要内容。


赵云发言


在主旨发言环节,姜波表示,这份报告是国家高端智库成果的权威发布,体现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责任和担当。报告的出版,将有利于提升中国世界遗产监测水平,有利于推动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大踏步走向国际规范,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世界遗产领域中国话语权的重要实践。


姜波发言


庄优波从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的背景、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的新动态和填报组织、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特征分析等三方面介绍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状况,并对第三轮定期报告反映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庄优波发言


傅峥嵘介绍了大运河(浙江段)遗产监测工作的进展情况。针对省级监测平台在建设和运行中遇到的数据收不上、数据副本差异的问题,他分享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包括逐一确定数据来源的权威娘家、开发及迭代业务协同的工单系统、建立省-市-县三级的数据仓体系、完善系统场景建设等。


傅峥嵘发言


房友强从管控保护措施有力、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展示利用亮点纷呈、文化挖掘成果丰硕、有序传承再谋新篇等五个方面分享了杭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情况。


房友强发言


会议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分社社长邓泳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共同主持。参加会议的还有文物报、文化报、解放日报、北京日报、社科网、人民政协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