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暨2023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内容。
项目背景与当前成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于2015年开始承担江南水乡古镇申遗专业技术工作,8年来相继开展了价值预研究,系列申报模式确定,申报古镇遴选,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初稿编制等工作。因项目持续时间较长,随着古镇构成的增加,申遗工作不断经历着研究深化与内容更新的过程。
(一)申遗文本
申遗文本的最新版本完成于2020年,包含申报世界遗产的古镇共11处,文本内容包括遗产辨认、遗产描述,列入标准、影响因素、保护管理、监测情况、文献资料这7大部分。申遗文本的核心内容是对遗产属性价值的研究和确认。目前综合人地关系、社会文化、保护现状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对江南水乡古镇的主要认识是:
江南水乡古镇整体上是太湖周围水网湿地环境中,两千年以来人与水的互动的结果。
通过极其精细、从未间断的治水用水活动,江南人与土地融合发展为精致的社会。
水的流动性和水系的可塑性,也塑造了江南社会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影响力。
从农业到手工业和商业的蜕变,促成了江南水乡古镇由文人、商人、市民共同构建的价值观念、审美理念与精神追求。
对照申报世界遗产的标准,江南水乡古镇我们初步认为它符合第(iii)条、第(iv)条、第(v)条和第(vi)条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标准:
标准(iii):作为一种传统的见证,江南水乡古镇主要体现在它是以商业思维与传统儒家思想的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江南市镇文化传统的独特见证。
标准(iv):旨在强调建筑和规划范例的作用。江南水乡古镇是水网密集地区建筑空间布局与亲水互动的典范。
标准(v):旨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江南水乡古镇以及城市市镇乡村聚落体系发展繁荣的基础,展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杰出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互动的典范。
标准(vi):主要指与事件、人物以及精神方面的关联。江南水乡古镇是古代文人阶层的精神家园和理想归宿,是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诞生场所,对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审美造成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为了使申报世界遗产与当前的利用和发展相互协调促进,我们从文化传统、规划布局、人力互动、精神联系这4方面,提炼了江南水乡古镇所拥有的本地价值,包括:
延续至今的丰富传统技艺与文化活动。
对家乡自然及人文景观的高度欣赏。
开拓进取精神带来的自豪感与社会凝聚力。
对江南水乡和“江南人”身份的强烈认同。
这些本地价值与突出普遍价值相呼应,为构建综合的保护利用策略提供了价值认知的基础。
(二)保护管理规划
基于价值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动配套开展了“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利用与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已纳入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管理规划之中。目前完成的保护管理规划初稿,包括作为系列遗产整体的保护管理规划的总册,以及各个古镇的规划分册。
下图展示了黎里古镇保护管理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遗产区和缓冲区的确认以及遗产要素构成的认定。
黎里古镇的遗产区由原古镇范围及禊湖道院构成,整体呈带状,沿东西向市河分布。缓冲区包含周边城镇建设用地及寺后荡、小官荡两处重要的环境水系。黎里古镇的遗产要素按照江南水乡古镇整体的6大类提炼出来,主要涵盖各价值主体的建筑,以垂直市河鱼骨状分布的众多的街巷为特色。
在各个古镇构成之中,我们比较注重突出各个古镇相对的特色:同里的网状的水系和具有绅商阶层住所职能和教育职能的建筑;甪直在历史上作为米粮交易中心的职能;周庄的桥梁和桥梁组成的景观节点;锦溪反映古镇历史上多元文化的莲池禅院及其至今还保存着的典型性圩块的形态;沙溪以河棚间为代表的独特的亲水建筑形式;震泽重文重教的多元文化价值主题建筑;西塘的反映宗教和民间信仰为主的建筑;乌镇的工坊和店铺;惠山的祠堂;新场的绅商阶层的宅院以及商贸和休闲娱乐类建筑要素等。
配合常州市政府与江苏省文物局,推进常州焦溪古镇纳入江南水乡镇申遗预备名单的工作,我们也对焦溪古镇的遗产区和缓冲区进行了初步的划定,对于遗产价值要素进行了提炼。焦溪除了按照江南水乡古镇其他的古镇一样包括绅商阶层价值的主题宅院祠堂外,它在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上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在江南水乡大尺度的区域范围之内,一个小尺度的地理单元之中,与水互动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方面。
(三)保护整治导则
2020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苏州计成文物建筑研究设计院合作,编制完成了基于价值保护的民居保护整治导则,为古镇内建筑的保护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综上,江南水乡古镇的申遗文本编制、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主要任务,虽然规划还未正式公布实施,但据了解,有些省份实际的保护管理工作已同步开展。
申报策略的调整
江南水乡古镇申报策略调整的起因是《操作指南》的修订。《操作指南》的全名是《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它是申报和管理世界遗产的具体的国际的规则,对世界文化遗产类型的界定是《操作指南》的重要内容之一。
1987年,历史城镇首次写入《操作指南》,直到2005年,“城镇建筑群”发展为“历史城镇与城镇中心”,它与文化景观、遗产线路还有遗产运河一同列入《操作指南》的附录三,我们常称为4种遗产新类型。但是在2021年,《操作指南》之中剔除了原来的附录三,除了文化景观被保留,作为一种特定的类型写入了《操作指南》的正文之外,其他的三种特殊类型不再作为世界遗产申报的新的类型来进行实施。
因此,对于我国多处预备名单中的文化遗产,包括江南水乡古镇在内,都是按照2005年的规则,按照“历史城镇与城镇中心”这一特殊类型进行申报准备工作的,那么现在就面临着必要的调整。
如前所述,2021年之前的申报策略,是按照大类型“历史城镇与城镇中心”其中的一个子类型——“尚有人居住的历史城镇”来进行准备的,它符合这样的4条价值标准。
遗产类型的调整不仅是类型申报和选定的问题,它关系到价值标准的重新审查,以及遗产区和缓冲区相对应的调整,包括遗产要素的分类体系。去年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申报策略调整的研究,在新的《操作指南》规定的4种世界文化遗产类型:古迹、建筑群、遗址、文化景观之中,根据对建筑群、文化景观2种策略的比较,尤其是考虑到文化景观类型往往要求更大规模的遗产区和更丰富的自然环境要素,也考虑到江南水乡古镇的保存现状和发展需求,我们认为调整为建筑群类型申报更加具备可行性。
申报策略的调整会产生相应的一系列其他调整,虽然会新增研究需求和工作量,但其影响是有利有弊的。在申报范围方面,我们认为有利的影响更多。
例如黎里古镇,之前是基于整体的古镇形态划定了遗产区,就是这张图上所显示的红色的线的部分,事实上它还包括了一些现代新建的建筑,尽管它可能是与遗产环境相协调,但是也被纳入遗产区。如果是根据建筑群类型来申报,我们现在基于城镇形态进一步细分的策略,按照景观单元的方式去开展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景观单元,缩小遗产区的范围——我们会把遗产区限定在蓝色区域和绿色区域的范围之内,分别代表元代早期以及明清时期的聚落形态。所以对于部分的江南水乡古镇而言,这样的调整可能反而有利于申报时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之后的保护管理。
总体上来说,下图显示了对于某些古镇我们会实施的一系列的调整,古镇历史核心区即是遗产区,重点是在缓冲区的过渡上和遗产区的缩小上,可能会进一步缩小遗产区范围,然后扩充缓冲区范围。
经过研究,如果按照建筑群的类型去申报,那么江南水乡古镇刚才所汇报的4条价值标准中,标准(v)的价值描述是需要进行微调的。这条是关于人地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前我们注重一直追溯到早期的圩田塘浦水路格局作为它的背景,现在我们将会强调在明代以来的大圩化小圩的、日益精细化的这种水利管理和人居环境的改变。
对于江南水乡古镇这个系列遗产,我们从各古镇自身的代表性和各古镇之间的关联性两个层面来研究论证组成系列的理由。代表性方面,如各古镇分属不同的环境改造类型,包括低地型、冈身型以及沙洲型,它们也形成了不同的古镇形态,如一字河形、十字河形和密集水网形。关联性方面,明清商书记载的江南地区通商水路可以证实各镇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水路联系,从而实现了交通和商贸的联系。
工作计划和建议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江南水乡古镇项目团队,将从专业角度进一步积极开展工作,主要包括:
深化价值研究:进一步挖掘江南文化更深远的影响,突显江南水乡古镇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区划要素认定:深入开展古镇历史城镇景观单元划分研究,优化各镇的遗产区划、遗产要素认定的核心策略。
保护管理规划:依据价值研究以及区划和要素认定的策略,完善各镇保护管理规划;结合各镇当前的发展需求和景观单元保护的需求,完善个性化的保护利用策略。
对于各古镇的工作,我们建议在世界遗产申报规则调整、名额限制的客观条件下总体积极地推进申遗工作。同时我们也建议更理性的地对待申遗工作,不只是为了世界遗产的金字招牌,而是把江南水乡古镇项目的意义放在习总书记提出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框架之中,立足于江南水乡古镇的特点和优势,发挥独特角色和创新精神,助力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遗产地高质量发展。
在具体工作方面,我们建议:加强各古镇的档案建设,加强对历史文献舆图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尽快地完成古镇历史景观的层积、景观单元的划分提供依据;加强推进符合世界遗产要求的古镇保护管理,包括以第九批国保单位申报为契机,提升江南水乡古镇遗产要素的保护级别,深化人口业态、新镇与古镇关系,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建立和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式决策机制,多方面合作完善规划,针对不同的历史景观单元,采取不同的整体保护或管控策略,加强市、镇之间的有关古镇发展与展示体系的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