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李新伟|笔谈选登|考古发掘和研究助力科潘遗址的保护利用

原文刊载于《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6期:笔谈:突出普遍价值命题下的中国考古学话语建构



笔谈:突出普遍价值命题下的中国考古学话语建构


摘要:持续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认定考古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遗产公约》以及由之引发的世界性遗产自觉,正是人类对历史与遗产探索、认知的一个突出的体现。经过一百年的发展,现今的考古学已经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考古学家的考古了。考古遗址和文物所荷载的信息不仅是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料,也是公众进行文化实践、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以及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突出的普遍价值”之问的提出正当其时。所有跃跃欲试(申遗)的考古遗址都不得不面对这个拷问:一个或者一组具有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文化特征的遗址如何具备超越自身,超越区域和国家的价值。基于在地经验,提出可以广泛验证和修正的通则的全球考古学之路,正是当下的中国考古学可以追求的。而确立以公共性为中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则有助于我们超越西方考古学的公共考古概念。对遗址的各项价值特性开展国内外同期同类遗产的充分对比分析,也能为考古遗址迅速建立起一个以全人类文明视野为背景框架的参照坐标系,从而大大提升我们的研究视野。站在中国考古新百年和世界遗产“下一个五十年”开启的节点上,中国考古遗址放之世界遗产视野的价值讨论,既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也意在建立与遗产保护利用更密切的共生关系。


关键词:突出普遍价值;考古遗址;价值特征;对比分析;遗产价值;世界遗产名录;公共性;全球考古学




考古发掘和研究助力科潘遗址的保护利用


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015年,中国考古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开始主持洪都拉斯科潘(Copan)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发掘项目。该居址属于除科潘王宫以外的最高等级居址,主体是一处封闭的方形院落,内部庭院边长约35米,四面均为石砌高台建筑,外缘边长约50米,南侧中部有通道;庭院周围分布着20多处小型建筑。田野工作至2019年结束,发现大型墓葬,精美雕刻和其他重要文物,第一次从贵族家庭发展演变的角度,验证了此前主要依靠科潘王宫区资料获得的科潘城邦兴衰的认识。在科潘遗址的考古工作中,我们最深的感受是,考古类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力,来自持续的考古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认识和提升相关遗产的价值。


科潘是玛雅文明著名城邦,位于整个玛雅文明分布区的东南部,其控制范围大致包括洪都拉斯的科潘河(Rio Copan)流域及危地马拉的牟塔瓜河(Rio Motagua)流域中部。科潘遗址是城邦的都城所在,位于洪都拉斯科潘省科潘墟(Copan Ruinas)镇东北约1千米,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由仪式广场、金字塔、球场和王宫组成的核心区;二是位于核心区西南的贵族居住区艾尔波斯齐(El Bosque);三是位于核心区东、被称作拉斯塞布勒图拉斯(Las Sepuhuras)的贵族居住区。科潘城邦控制了玛雅世界唯一的翡翠矿,又远离城邦林立、战争频仍的中心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建筑雄伟,雕刻精美,被称作玛雅世界的雅典。


科潘遗址在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玛雅文明最负盛名的旅游目的地。回顾科潘遗址的申遗过程,突出普遍价值的认定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持续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科潘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历史颇为悠久。1576年,西班牙探险者帕拉西奥(Diego Garaciade Palaeio)递交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报告中就有对科潘遗址的描述。1839年,美国外交官和探险家斯蒂芬斯(John Lloyd Stephens)与英国画家卡瑟伍德(Fredrick Catherwood)详细考察了科潘等遗址,并于1841年出版插图精美的考察游记,科潘遗址遂成为公众和学界关注的焦点。1885年,美国学者马乌德斯累(Maudslay)对遗址进行了测绘、拍摄和发掘,获得第一批系统而准确的资料。1891年,哈佛大学碧波第博物馆(Peabody Museum)与洪都拉斯政府签署l0年协议,开始正式考古发掘。但在当时方兴未艾的玛雅考古热潮中,科潘遗址的工作并不突出。


1970年代,科潘考古工作开启了崭新的阶段。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戈登·威利(Gordon R. Willey)应邀制订科潘遗址的长期工作规划。作为聚落考古学的重要创始者,威利组织了对科潘河谷的系统调查,并引入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理念,极大拓展了科潘考古视野和内容。威利将核心区以外的遗址分为四级,清晰描述了聚落等级分化情况。正是在考古工作蓬勃开展的背景下,科潘遗址的独特价值才日益凸显,成功申遗。


1985年,在哈佛大学费什(William Fash)教授的领导下,开启了“科潘马赛克项目”(Copan Mosaics Project),对科潘建筑上马赛克式的雕刻进行全面修复,约28000余件雕刻部件被拼合起来,极大促进了对科潘王室和贵族建筑的深入研究。1988年,费什主持开展“科潘卫城考古项目(Copan Acropolis Archaeological Project)”,对遗址核心区的金字塔建筑进行解剖,发现大量早期建筑,使得科潘文字中记录的早期历史成为信史。此后,科潘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持续进行,使之成为资料最丰富、被研究最充分的玛雅城邦之一。科潘遗址公园也成为最著名的玛雅文明旅游目的地之一。


洪都拉斯文物主管部门清楚地认识到考古工作对于科潘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对最新考古成果的宣传和利用。重要考古发掘之后,建筑和雕刻都及时得到修复,尽快向公众开放。例如,日本金泽大学考古团队主持发掘的仪式大广场西侧建筑群,也在田野工作结束不久,就以现场建立简易展室的方式,对公众开放。


哈佛大学主持发掘的拉斯特若宏贵族居址,田野工作2008年结束,2012年完成修复后开始现场展示(此前在1996年,科潘遗址公园内建成雕刻博物馆,集中展示遗址发现的重要雕刻,内容不断更新。拉斯特若宏的精彩雕刻也在发掘不久就在博物馆中进行了复原)。


2015-2019年中国考古队在科潘遗址发掘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当地民众、尤其是对中小学学生和原住民的开放。发掘人员经常在各种场合,就遗址和考古发掘等相关问题进行解释。项目还定期从当地原住民人群中吸收人员参与各种工作,实现当地人与文化遗产工作的良性互动。田野工作结束后,在进行室内整理的同时,也完成了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雕刻的拼合等工作,并协同当地文化遗产管理专家,设计了现场展示和参观路线。目前正在积极实施相关建设,近期即将对公众开放。



本站“世界遗产之声”对《中国文化遗产》杂志的转载内容皆已获杂志与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