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许言 袁濛茜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视野下的援外文物保护工作新理念

本文原文刊载于《文物调研》2021年第4期,8-14页,经作者授权转载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视野下的援外文物保护工作新理念


许言、袁濛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29)


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过程,分析了“遗产保护全球化”浪潮下的文物保护国际合作模式与特点。文章认为,做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是通过国际领域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框架下,援外文物保护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应不断调整工作理念,从建设援外文物保护储备项目库,提升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国际治理的参与度,完善援外项目管理制度体系,打造“一揽子”援助方案,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团队能力建设,助力受援国遗产地可持续发展,讲好文物援外故事等方面加强,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中国力量。


关键词:援外文物保护;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国际治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从近百年来世界各文化强国建设、发展的实践来看,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应该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战略、一体化推进。其中,做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是国际领域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框架下,援外文物保护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应不断调整工作理念,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中国力量。



一、中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从规模到效应的渐变


伴随着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从昔日的文化遗产国际合作受益者,逐步转变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合作的积极贡献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在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6个国家开展了11项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合作项目,从中国对外援助事业体系内“一次性”的小项目,逐渐成为丰富高层互访内容、促进民心相通、有益文明互鉴的“小而美”的基础项目,既得到了受援国领导人的重视,也为密切双边关系增进人民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5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主旨讲话中提出了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表示“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中国作为遗产资源大国,文化遗产数量多、类型丰富,在本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应当顺应遗产保护全球化浪潮,积极开展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以修复项目为平台,不断深化与受援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技术对话;不断加强与受援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不断疏通与受援国之间历史上的交往脉络;不断促进与受援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战略沟通,从长远角度推动两国关系再攀新高。



二、“遗产保护全球化”浪潮下的援外文物保护国际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保护本国文化遗产作为基本国策。如今,文物保护、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全球布局与世界视野,已成为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面向全世界的历史研究和文物收藏;面向全世界的文物保护,尤其是战乱和贫困地区;面向全世界的考古发掘;拥有世界知名的专业机构、专家队伍和知名学者;在文物保护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等。


与此同时,“遗产保护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掀起,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对外文物保护与考古合作。其中,西方主要国家均坚持开展对外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传统,起到了技术输出、价值观影响、国家形象塑造、文化外交的作用。


以柬埔寨吴哥保护国际行动为例,1992年,吴哥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于保护状况堪忧同时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超过30个国家的参与使吴哥成为各国文物保护工作队竞技的舞台。柬埔寨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和法国主席国主导的吴哥保护与发展国际协调委员会(ICC-吴哥)每年召开两次大会,特设专家组对各国工作队的工作提出专家建议。中国作为首批参与国,先后修复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目前正在开展王宫遗址修复项目。除了中国以外,法国远东学院、日本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德国APSARA保护计划、世界古迹保护基金会等多个机构都在吴哥古迹实施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由于管理模式、资金来源与机构性质的不同,这些机构和吴哥保护与发展管理局(APSARA局)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合作。德国将本国先进的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应用到吴哥,在大量寺庙开展石刻保护工作,建立石刻保护实验室进行技术性援助。中国在吴哥开展的援助项目相对周期较短,但是修复对象体量巨大、残损严重,且项目综合性强,取得了良好的援助效果。中国能够持续地在吴哥开展大型综合性寺庙建筑修复工程,源于背后稳定的资金和成熟的技术支持。



三、对中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从文化强国建设和外交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文物援外事业的战略地位,建设援外文物保护储备项目库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沿线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发展中国家会对中国提出合作要求。有的发展中国家文化遗产管理体系不完善、文物保护力量薄弱,遇到突发自然灾害对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大量价值突出的遗产亟需保护。而目前已经开展的援外文物保护项目有的是高层互访成果,有的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也有的是应受援国灾后援助请求,具有一定随机性,缺乏战略统筹和规划。


我国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已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能力,可探讨系统构建文物保护领域援外政策与行动计划,统筹部署援外文物保护战略布局,发挥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的巨大潜力,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建议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区域国别遗产调研工作,对遗产现状、遗产管理体系、遗产价值、当地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其他国家援助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重点国别和优先领域。选择影响力大、价值高、亟待保护的遗产进行修复,形成援外文物保护储备项目库。


互相关联的文化基因使中国与亚洲国家人民人文相亲。从中国目前在世界开展的援外文物保护项目情况来看,11个项目全部位于亚洲,建议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加大对外援助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与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形成联动关系。


(二)提升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国际治理的参与度


中国经历了由国际合作受益者到世界遗产保护的贡献者的转变。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实践中,应不断提升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国际治理的参与度。


基于中国长期以来在柬埔寨暹粒吴哥古迹的良好工作,柬埔寨政府不仅将核心区域的王宫遗址交给中国修复,更重要的是,中国还和印度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柬埔寨)柏威夏寺保护国际协调委员会的主席国,参与组织柏威夏寺保护工作。中国在柬埔寨的文物保护工作正在发生由参与者转向引领者的变化。


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援外文物保护项目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2015年尼泊尔8.1级大地震给加德满都谷地世界遗产带来巨大打击,尼泊尔向中国提出文物建筑修复援助请求,九层神庙修复项目应运而生,成为中尼文物保护合作的里程碑。尼泊尔总统班达里在视察项目的时候评价“九层神庙修复项目将尼泊尔古老宗教艺术与中国现代修复技术相结合,对文物采取保护性的修缮理念,值得学习。”自这次大地震以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多次提议将加德满都谷地遗产列入《濒危遗产名录》,都遭到了尼泊尔政府的坚决反对。九层神庙位于尼泊尔首都杜巴广场核心位置,是加德满都谷地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标志性建筑。尼泊尔国家灾后重建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苏希尔·格瓦力表示,九层神庙项目建筑主体修复完成对于尼泊尔国民来说是个象征和信号。尼方在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将该项目作为积极修复震损世界遗产的实例以反对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张,是对我援助工作成果的积极肯定。


震后的九层神庙建筑群


修复后的九层神庙建筑群 



(三)针对文物修缮工程的特性,完善援外项目管理制度体系


现行我国援外项目管理制度侧重新建工程管理,套用在文物修缮工程上有诸多不适应性。文物具有单一性特点,每一项文物保护工程都是独一无二的综合类研究项目。文物保护工作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对文物认识的过程,应充分研究受援国的文化、传统工艺和技术,以尊重和交流的态度开展工作。与现代建设工程相比,文物保护工程在价值评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复杂性、技术工法成熟度、不可预见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文物保护的目的是通过专业技术和管理措施真实、完整地保存其历史信息。根据国内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国际公约要求,文物保护工程应遵循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可识别、真实性和完整性等各类保护修缮原则。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就是通过保护文物本身的原有形制、材料、工艺等要素,保护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宗教等相关信息的真实性。


开展境外文物保护工作尤其需要重视受援国地域特征,包括气候特征与宗教文化特征。在实施过程中,基于文物残损程度、工匠技艺水平和工作效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可预估和不可控制的弹性区间,需要采取必要手段,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确保工期不延宕。总之文物保护工程从本质上看是文化、科学研究活动,与一般的建设工程有根本区别。


援外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援外工程,目前遵循《对外援助管理办法(试行)》、《对外援助成套管理办法(试行)》,该管理办法主要针对新建工程,在管理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上存在“水土不服”。国内文物保护行业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法规和准则,建议结合国家援外事业管理办法和国内文物保护相关制度,参考国际遗产保护规章制度,出台针对援外文物保护项目的规范性文件。


(四)优化项目内容,打造“一揽子”援助方案


在项目内容设置上,提供“一揽子”援助方案,将保护修复工程与联合考古、文物修复、博物馆展览、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相结合。援助内容不局限于国内最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力量,还包括配套的遗产管理经验和旅游发展经验分享。


在已开展援外文物保护项目的6个国家里,柬埔寨吴哥古迹的工作持续了近30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项目布局与配套设施。2019年开工的柬埔寨王宫遗址修复项目工期为11年,项目内容包括文物建筑修复、考古研究、石刻保护、实验室建设、展示中心建设、环境整治和遗址展示7部分内容。该项目遵循“考古先行”的原则,将考古与研究成果作为修复方法以及遗址展示的依据。


王宫遗址空中宫殿 


吴哥保护与发展管理局(APSARA局)无偿提供给中国队一栋办公楼,协助中方成立吴哥古迹保护中国研究中心,作为中柬技员术人交流与培训的基地,标志着柬埔寨政府对中国队既往工作的肯定和对未来长效合作的期许。茶胶寺修复项目实施期间,中国队在吴哥考古公园核心区主干道附近建设了展示中心,介绍中国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文物保护历程与研究成果,成为导游带领各国游客参观的讲解点。目前正在开展的王宫遗址修复项目计划在王宫内部建设展示中心,新的展示中心将弥填补王宫遗址旅游导览系统的空缺,同时将在暹粒建设中柬文物保护联合实验室,帮助柬方提升技术实力。这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建设为中国队长期在吴哥保护事业中深耕细作奠定了基础,也为中柬文保人员之间技术与理念的深层交流、人力资源建设提供平台。


(五)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团队能力建设


援外文物保护事业存在人力资源缺口,亟需加强能力建设。一方面,援外文物保护项目往往位于气候恶劣、生活设施较差的落后地区,要求长期驻守现场人员具备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如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修复项目,地处偏远,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夏季气温高达50摄氏度,生活条件恶劣。另一方面,编制少、收入低、需要长期坚守现场等现状,使援外文物保护行业存在人才流失的情况。


援外文物保护事业对从业者的政治素质、综合能力与责任感要求较高。修复对象往往是世界遗产,不仅是受援国人民心中神圣的民族瑰宝,也备受国际社会的瞩目。中国队目前开展的王宫遗址修复项目位于吴哥城核心区,意义重大,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要得到吴哥保护与发展管理局、ICC-吴哥特设专家组以及其他国家队的认同,对中国工作队而言,压力与挑战并存。必须加强团队能力建设,确保各项工作万无一失,同时具备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援外文物保护项目通常面临压力大、难度强的困境。例如尼泊尔九层神庙建筑群震后抢险工作,存在“急、难、险、重”的问题,同时又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需要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对病害进行综合诊断,掌握建筑结构的老旧病损情况及破坏原因和损坏程度。另一方面,地震给建筑带来的损伤具有不可预见性,建筑内部实际震损情况需要打开后才能知道。


文物保护行业为专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援外文物保护团队包含建筑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背景,有时候需要借助于化学、材料学等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 来解决文物建筑的疑难杂症。在修复实施的过程中,针对九层神庙结构的薄弱环节,中国队进行了专项研究,发明了结构节点软连接的补强方法,解决了建筑薄弱环节和整体抗震的问题,得到了尼方的一致好评,该发明已于2021年获得专利权。援外文物保护项目是展现中国文物保护技术与理念的窗口。建议增加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强能力建设,积极培养壮大相关领域队伍。


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对象一般都是宗教建筑和宫殿遗址,一旦修错将面临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争议。中国队一直坚持最“小干预”、“可逆”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如柬埔寨茶胶寺的山花,是寺庙的塔门上的石构件,通常由几块石头拼接而成,刻有精美的图案。在许多修复案例中,吴哥寺庙建筑山花的维修往往是通过打锚杆的方式,把石头串起来。在茶胶寺的修复中,考虑到暹粒暴雨与暴晒交替出现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将加速锚杆的膨胀和老化,中国工作队决定采用不对石头造成伤害的拉杆加固山花。这是一种可逆的防护措施,既保证了山花的安全,同时也为未来更先进的技术应用留有余地。阿泽迪那·贝肖克教授作为ICC-吴哥常务科学秘书,对中国文物保护理念十分认同,认为中国队在吴哥的保护修复工作得到了柬方和ICC专家的好评。在修复实施中,对工程的尺度把握十分关键,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文物保护实践经验,只有严谨科学地修复文物建筑才能得到受援国人民和国际组织的认可。


修复后的茶胶寺 


援外文物保护领域人力资源建设需要一定培养周期。法国远东学院暹粒中心于1907年开始,长期在吴哥地区开展调查与修复项目。长达百年的工作使法国远东学院在吴哥修复与研究领域成为权威,同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修复专家与吴哥学学者。中国在发展援外文物保护事业的过程中,面对浩瀚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样一个前赴后继的成长过程。


(六)助力受援国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开展援外文物保护工作中应发挥文化遗产韧性,提升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各国经济、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培训分享相关知识经验,提高原住民的就业能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项目设置上注重遗产的活态化,帮助受援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需求和社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将普惠大众、提升遗产地人民幸福感、促进民心相通作为项目实施的目标。


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位于希瓦古城,修复对象周边有大量民居建筑。项目内容不仅包括文物建筑修缮,还包括对整个北门区域进行环境整治工程,在恢复古城风貌的基础上,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设施。过去,希瓦古城的北门长期封闭,游客从西门进出,使整个游览路线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现在,中国队工作使得北门成为希瓦古城旅游路线的新亮点,周边居民纷纷将自己家改建成民宿。希瓦市市长朱玛尼亚佐夫表示,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使他感觉到非常亲切,这种亲切不仅来自两国同为亚洲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更来自中国文物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专业素质和为百姓谋福利的热心。


修复后的希瓦古城阿米尔·图拉经学院



(七)疏通文化脉络,讲好文物援外故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对象是一个民族历史上的珍宝,凝结着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在援外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考古与研究不断疏通中国与受援国之间的文化脉络,扩展对中华文明与其他文化圈碰撞与交流的认知,为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广阔视野。通过对外援助修复项目促进中国与受援国共同保护珍贵的历史记忆,是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相互理解认同的有效途径。


发挥好文物保护项目的潜力,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让援外文物保护项目“活起来”,成为传播中国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与理念的新窗口。在遗产地现场通过建设展示中心,竖立LED大屏幕等方式在遗产地面向世界游客讲好文物保护故事。将中国与各国文物保护合作成果以多语种形式出版成系列图书。通过组织展览等方式,让各国人民更多了解、共享援外文物保护事业的成果。


通过论坛、学术会议等形式增进中外文物保护专家的技术交流。2018年,尼泊尔九层神庙博物馆馆长和尼泊尔考古局技术人员赴四川汶川震后保护项目现场考察,中尼双方专家学者就震后文物保护进行经验分享,讨论了中方在九层神庙修复项目中的理念与修复尺度的科学性,增进了两国文物保护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总体来说,援外文物保护项目涉及三个方面:中国文物保护“走出去”、修复受援国民族遗产以及在世界遗产体系下的国际合作。文化遗产对于各国人民而言,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瑰宝。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具有特殊意义,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框架下,通过积极发展援外文物保护事业,促进中国与世界文明更畅通地互鉴,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更温暖地联通,最终受益的,不仅仅是受援的国家和人民,还有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许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副院长 研究员

Xu Yan, China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 Deputy Director-General, Researcher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高原街2号


袁濛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文物保护与合作中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心) 馆员

Yuan Mengxi, China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 Librarian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高原街2号




New Ideas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ssistance with the Vision of Asian Initiative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Xu Yan, Yuan Mengxi

(China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ssistance, and it analyzes the modes and feature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for heritage conservation is integral to the approach to a strong cultural nation. Within the frame of Asian Initiative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ere are a number of aspects to be improved for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including creating a pool of projects, enhancing China’s engagement of global heritage governance, improving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ion, developing a series of assistance plans, strengthening capacity-building, re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designing publicity strategies.


Keyword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ssistance, Asian Initiative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Global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