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年的这个时候,惠山古镇已是十分热闹了吧。
惠山古镇,坐落于江南运河之畔,锡山与惠山之东北山麓,因泉、寺而起,因设祠而兴,历经数朝,终成今日之格局。
要说起惠山古镇的历史,那真是源远流长了。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无锡先民聚居于此,在锡山山麓从事原始水稻耕作。
战国时期,无锡成为了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彼时,春申君在惠山古镇旁治理古芙蓉湖,驻于黄埠墩,后世百姓为纪念春申君,于惠山春申涧建造了春申君庙,开启了惠山建祠的序幕。
清黄埠墩(乾隆南巡图第七卷局部)

现黄埠墩(图片来自网络)
惠山古镇真正热闹起来是在唐宋时期。
随着江南运河的贯通,惠山古镇往来交通愈加便利,此时的“惠山寺”及“二泉”也逐渐扬名。
其中惠山寺在南朝时便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加上“惠山”和“二泉”名山古泉的加持,以及唐朝时期对佛教的推崇,惠山寺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香火不绝,盛极一时,僧舍多达千余间,凡来惠山者,均要在此逗留。
此后惠山寺几经起落,虽规模难复当年,但其留存古迹文物众多,诸如古华山门、金莲桥、听松石床、古银杏等,并且佛法僧三宝俱全,现仍为无锡十大丛林之首。而山门外的唐宋石经幢仍向人们诉说着惠山寺的悠久历史。

古华山门及南宋石经幢(图片来自网络)
而“二泉”更是备受青睐,自唐朝被“茶圣”陆羽品评为“天下第二泉”后,文人墨客造访不断,留下了各色典故。
天下第二泉(来自网络)
其中,唐相李德裕为取二泉二专设“水递”,流传至今。晚唐诗人皮日休为此留下诗文:“丞相长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虽为讽刺,但也能看出当时二泉水的魔力。
另一唐朝宰相李绅则将二泉水称作“人间灵液”。其早年便在惠山读书,十五岁时留下千古传诵的“悯农”诗。在其出仕长安前,于《别泉台》中写道:“惠山书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激开神虑,茶得此水,尽皆芳味也。”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更是“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待得后来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来时,特书“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泉亭后石壁上。

明清时期,随着无锡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党政治集团踏上舞台,以及程朱理学的流行,当权者对民居立祠限制的放宽,此阶段文人雅士来此造园立祠、游山玩水之风更甚,品茗论道、吟诗作画的雅集也不知凡几;

明·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惠山煮泉图》 明·钱穀
古镇内也涌现出了包括愚公谷、寄畅园、二泉书院、碧山吟社等在内的一大批书院、园林及祠堂。其中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寄畅园更是深得康、乾二帝欢喜。

寄畅园(来自网络)
始建于明正德中的寄畅园原名凤谷山庄,在秦氏历代族人营造之下,景致越发完善,于万历年间改名为“寄畅园”,取王羲之“寄畅山水阴”诗意。清朝时,康熙与乾隆分别六次南巡,俱驻跸惠山。分别为寄畅园题下“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枞”。
乾隆更是赞叹“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并令随行画师“携图以归”,回京后,命能工巧匠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寄畅园,并以“惠山园”命名(后改为谐趣园),传为一段佳话。
康、乾两帝的南巡期间,由运河进入惠山古镇必经的惠山浜两岸也纷纷设祠,至此惠山古镇基本成型。

惠山浜及两岸(来自网络)
清末民初,随着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古镇更是一派繁华,除人文古迹外,古镇中更出现了各类行业公所、会馆、救息会、试药局、保墓局等。而伴随祠堂产生的惠山泥人及惠山庙会也在此时最为兴盛。
救息会现状(来自网络)
后由于日寇侵华,惠山古镇遭到严重破坏。
惠山古镇重新收归国有已是解放后的事了,于2007年政府重新启动惠山古镇保护修复工程,惠山古镇逐步恢复了历史格局。
如今惠山古镇已是全国闻名的江南水乡古镇。文物古迹众多、山水林泉俱佳。有着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和“精神家园”之美誉。

惠山古镇局部(来自网络)
无论您是想访古探幽,追寻古人游迹;还是寻根祭祖,悼念先人;亦或是聆听晨钟暮鼓,涤荡心灵;都能在惠山古镇有所收获。

惠山寺(来自网络)
虽然此刻古镇仍稍显冷清,但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春暖花开时节,你我相聚惠山古镇,一同登古山、拜古寺、游古园、品古泉、祀古祠。
后记:
惠山古镇是集佛寺、山泉、园林、祠堂于一体的水乡古镇,古镇内惠山浜直通大运河,千年来古镇多受大运河滋养。与其余江南水乡古镇相比,惠山古镇内的祠堂群景观最具特色,古镇现有祠堂百余座,保存完好的有三十五处之多。其建祠时间跨度之大,涵盖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建祠类型范围之广,包括庙祠、宗祠、先贤祠;建祠主题内涵之多,囊括忠孝仁义礼智信;同时随着祠堂发展而伴生出了惠山泥人、惠山庙会、二胡艺术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终形成了今日独具特色的祠堂群文化景观。
世人本就对江南水乡古镇心神往之,而惠山古镇更是“江南地区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历代贤哲、忠臣、各姓先祖等社会名流向往的最终归属地。”
2018年,惠山古镇终于正式加入到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序列,成为江南水乡古镇大家庭一员,在突出其自身特点的同时,也更充实了“江南水乡古镇”整体的申遗价值。
愿包括惠山古镇在内的江南水乡古镇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当代社会价值,融入现代生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小百科:
1、黄埠墩: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位于古芙蓉湖中心,后因围湖造田活动,芙蓉湖渐小,成为江南运河一段河道。因春申君黄歇在此治水时驻扎于此而得名,因“三帝(吴王夫差、康熙、乾隆)两相(黄歇、文天祥)一青天(海瑞)”先后登临而愈加有名。现黄埠墩仍在江南运河中央,惠山古镇直通大运河的惠山浜便与江南运河在此处交界,时刻提醒着运河往来的船只,不远处即是那惠山古镇。
2、水递:唐武宗时期,宰相李德裕特别喜好惠山二泉水,为了能用二泉水煮茶,李德裕利用宰相身份,令在长安与无锡之间设置驿站,建立了一条二泉专线,从惠山汲取二泉后,快马送至千里外的长安,中间不得停歇。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中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清致可嘉,有损盛德!”
3、惠山庙会:起源于明代,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锡市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集会。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是惠山东岳大帝黄飞虎的生日寿庆,因他权辖诸神,所以这一天无锡城中各庙老爷都要到惠山来朝山进香,庆贺东岳老爷的神诞。前往朝拜的庙神老爷共有八位,因此民间也俗称“老八谢”庙会。新中国成立后庙会有所中断,现于1994年,已重新恢复。
参考资料:
1、《惠山古镇参加江南水乡古镇申遗预研究》
2、[清康熙]《无锡县志》
3、[清]《乾隆南巡秘记》,收录于《无锡文库》,凤凰出版社,2012年
4、[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书社,1982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