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想象与真实:江南甪直古镇


在历史上,“甪直”古镇又名“甫里”和“六直”。据李建荣的资料整理(详见注释[1]),其名之由来众说纷纭。“甫里”的“里”最初有可能是意指地理范围,如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府志》卷第十九载:“甫里塘自界浦以西,纵广约里许,故曰甫里。”而“甫里”的遐名则因文学风流人士之事迹,清乾隆年间彭方周《吴郡甫里志》之“甫里志叙”云:“甫里,居郡之东,当淞之冲,为陆鲁望先生钓游之地,而名遂与之俱传。”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晚年隐居甫里,自号甫里先生


“六直”和“甫里”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时间比较早。“六直”在彭方周的《吴郡甫里志》中是与“甫里”同指一地。清同治《苏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云:“六直浦自界浦以东,有大直、小直、直上泾,而一界浦其间,南北可通六处,故曰六直浦,属昆山县。”而“甪直”在文献中的出现则晚很多,民国《吴县志》载:“甪,又酷似镇上三横三竖六条河流走向。”另外有一说,“六直”和“甪直”在吴语中发音相近,民间把“六直”误读为“甪直”。


不管历史的真像如何,这三个镇名无疑都是源自于人们对其生活环境与地理位置的认知,尤其是对以水系限定族群生活空间的形象感知。逐水而居的聚落,必然依赖于其他两个要素,即桥和人家。因此,“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既是文人笔下的理想文学空间,也是江南水乡意象的高度概括。(图1、图2-1、图2-2)



图1 甪直古镇清代舆图 

来源:(清)彭方周.《吴郡甫里志》



图2-1小桥·流水·人家

来源:《江南水乡古镇(甪直古镇)》申遗文本


(1)水系


西市河、南塘河、牛泾浜、吉家浜、界浦江、马公河六条河是甪直古镇水系最为重要的部分。甪直古镇的居住区域是沿着西市河和南塘河而展开的,从南塘河往东到界浦江之间,应该是古代甪直古镇的主要耕作用地。也就是说,古代甪直古镇是由一倒L型街区和东南角广阔的耕地两部分组成的。


然而,古代甪直的繁荣不仅得益于其农业经济,更为重要的是其作为商业重镇的地位。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曾说:“府东巨镇,首推六直,原名甫里”,由此可推知,当时其应是周遭地区物资的主要集散地,而这跟甪直发达的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古代,物资运输的首选方式是水运。从文化地理上看,水路—物资集散—经济发达—文化交流—名人辈出,它们之间是有着互为因果的直接的关系。虽然不能下环境决定论的论断,但从甪直水系关系中,我们隐约能感知其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之原因。



图2-2甪直古镇的水系景色 

来源:《江南水乡古镇(甪直古镇)》申遗文本


(2)小桥


甪直现仍有40余座古桥保留,“桥”是甪直古镇形态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从功能上看,桥的作用主要是沟通河道两岸。但除此之外,其所在位置还具有重要的标识作用。首先,“桥”通常直接对接着两岸主要巷道的出入口,也就是说,桥是一岸巷道连续通到对岸巷道的重要空间节点。其次,在这“断而续”的桥梁节点中,会自然而然形成扩大的空间,它为人群聚集提供一个可能的场所。而依桥而建的众多庙、观或寺,则赋予了这个场所以重要精神特质。


因为甪直古镇主要是一个以地缘为社会纽带的聚落,所以它跟以宗祠和牌坊为重要聚落空间标识的血缘聚落有所差异。甪直古镇的桥梁及其所特有的场所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血缘聚落的宗祠和牌坊功能。它标识着甪直内各片区的归属和特点,或者它划分了镇内人群的组织和势力范围。


在古代,甪直的桥梁就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还是居民的身份和归属在聚落空间上的反映。(图3)



图3 小桥·巷道·场所精神 

来源:甪直保护规划文本


(3)人家


建筑群及其各层次是聚落形态的主体。甪直古镇的院落布局深受河流水系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住宅对沿河面的争夺。无论是出于商业竞争抑或是风水上的讲究,住宅沿河的面阔对宅院来都异常重要。然而,线性河道的长度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各方势力的争夺和平衡下,宅院必然会往窄面阔大进深的方向发展。(图4)


二、水乡聚落的典型空间序列水道—街道—开敞门面—多进封闭院落,是甪直古镇作为水乡聚落的典型空间序列。这个空间序列连系和沟通了从公共水道的商业运输到私密居住的一列生活需求。(图5)


三、建筑组团布局的碎片化。因为甪直古镇是一个商业城镇,土地和住宅受资本的影响尤为突出,这让原初规整的院落很容易由于买卖或者分家而变得支离破碎。这也许是甪直古镇的院落多以三合院为一封闭单元,再以此多进发展的原因之一。因为独立、封闭的三合院单元,在买卖或财产划分上更为清晰,更便于操作。



图4 小桥·巷道·场所精神 

来源:甪直保护规划文本



图5 小桥·巷道·场所精神

 来源:甪直保护规划文本


甪直古镇作为江南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之一,其聚落形态和宅院形制等方面的特质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对它们的因应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提高我们对甪直古镇遗产价值的认知水平。


注释[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7692020102wxws.html


参考文献


[1] (清)彭方周.吴郡甫里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 苏州市方地产管理局. 苏州古民居[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