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敦煌220窟与历代帝王图

 

莫高窟第220窟始建于初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是初唐时期的重要洞窟。敦煌望族翟家世代为此窟供养人,延续约300年。洞窟南壁绘西方净土变、北壁绘药师经变、东壁绘维摩诘经变。东壁的维摩诘经变风格细腻写实,与以往敦煌壁画风格皆为不同,壁画中绘有帝王图,形象高大、头戴冕旒,在群臣簇拥下昂首阔步前行,帝王形象可与传世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相媲美,二者之间的诸多相似,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中原与敦煌的文化交流。



220窟正面



220窟北壁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个高峰,绘画名家辈出。由于佛教的繁荣,寺院壁画成为了画家们大显身手的地方。岁月变迁,当时的寺院已基本无存,但敦煌石窟中大量的唐代壁画,为我们认识唐代绘画提供了丰富的标本。唐代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时代,敦煌作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通枢纽,东西方的文化在此地频繁交流,长安地区流行的艺术风格很快就可以传到敦煌。从220窟的维摩诘经变中,就能看到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的画风。



220窟维摩诘经变中的帝王图


阎立本在宫廷中身居要职,平时可以接触到帝王和大臣,可以画出符合相关衣冠制度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具有典范的作用,绘出帝王图后,粉本会流传于各地,以至远在敦煌的佛教石窟中也可以看到当时中原地区流行的帝王图。220窟维摩诘经变中帝王图与《历代帝王图》比较,人物神态及绘画风格都存在相似的特征。帝王均穿着衮冕,左右有众多大臣簇拥。帝王服装上的“十二章”纹样(《周礼》中十二章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也同样出现在220窟帝王图和《历代帝王图》中。


 

220窟帝王图(左)与《历代帝王图》(右)对比图


在对220窟维摩诘经变的各种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帝王图出现在洞窟中表达了强烈的政治意图,代表唐朝皇帝是敦煌地区的统治者。但也有学者认为此处帝王图像的出现,很可能只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做法。在敦煌初唐时期的石窟中,至少有三处类似的帝王图像,这表明在敦煌地区的佛教石窟壁画中,帝王图像以《历代帝王图》的样式频繁出现,可能是在画工之间流行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荣新江. 贞观年间的丝路往来与敦煌翟家窟画样的来历[J]. 敦煌研究, 2018(1).


[2] 赵声良.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M]. 2015.


[3] 龙红, 黄骞. 敦煌莫高窟维摩经变表现形式及艺术特色——以初唐第220窟为例[J]. 民族艺术研究, 2016, 29(6):182-190.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