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作为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重要交通要道,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曾经都在这里汇聚、碰撞与交融,是千年丝路史上的重镇。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由此可见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敦煌,第一次听见这个名字的时候,便觉得充满了神秘感,日后每每看到 “敦煌”这两个字的时候,更是无比期待与她的第一次邂逅。
去年夏天满怀期待的踏上旅程,虽然调研只有短短两天,但自那之后敦煌的一切就已深深在心里烙下了印记。
敦煌的天空
车子一路飞驰,眼睛却被窗外的风景紧紧的吸引着,西北的天空辽阔高远,极目远望,有广袤无垠的戈壁滩,还有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在这里仿佛天地都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也没有尽头。在这种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观面前,人类总是显得无比渺小,呆呆的看着窗外,就这样静静的感受着这片土地传递的荒芜、厚重和静谧之美。
傍晚时分
当然除了雪山、草原、戈壁、沙漠、丹霞等让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地貌之外,还有就是美不胜收的石窟壁画了。
莫高窟
初见莫高窟,只见陡峭崖壁上错落有致的排列着若干洞窟,栈道上游客有序的穿梭着,跟着讲解员的步伐,便走进了一个个洞窟,洞窟里面是暗的,随着讲解员手电筒的光束在石壁上的指引,你能从壁画中看到玄奘取经的故事,也能从壁画中看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听着讲解员对壁画上的画面娓娓道来,你会惊叹小小的石窟里竟然隐藏着这么多丰富生动的故事,简直就是另一个秘密天地。
“九色鹿王本生”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壁画的美好像有一种吸引力,想让人去深入挖掘壁画背后的故事,脑海里不禁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号,石窟的主人是谁?这些壁画有什么样的含义?当时是怎么样的文化交融与碰撞,才呈现出如此的画面等等,就是这样吸引着想让你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仿佛这样就可以通过壁画与远古时代的时空相连,真能去体会当时社会的人文气息、社会万象。可惜的是目前壁画所呈现的色彩都是经过了上千年的时间,受自然界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色彩已慢慢褪去了。试想在洞窟壁画刚完成时,该是怎样的精妙绝伦!
“五百强盗皈依佛法”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石窟中的壁画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大,随着印度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壁画吸收了外来佛教及外来佛教艺术,其画风也逐渐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有的绘画风格。壁画内容也是包罗万象,上至神仙,下至百姓,画面极其生动有趣。
壁画的故事性很强,且具有连贯性,像是连载的漫画般引人入胜。壁画不仅绘着当时百姓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以及衣食住行,还有当时人们对宗教的理解。这些壁画就像是一个个神奇的窗口,可以让你直观的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人文、艺术、社会、宗教、文化等信息。
莫高窟壁画
调研结束,返京的路上,脑海里还是回旋着壁画里富丽多彩的故事,此次粗浅的了解,已是非常惊艳,那种强烈的震撼和视觉的冲击还是让人流连忘返。我想人们之所以深爱敦煌壁画,那应该也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寂静无穷的戈壁滩中,那片绿洲仍旧散发着勃勃生机。听,远处驼铃清脆悠远,还有莫高在千古梵唱。
小贴士
莫高窟于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符合标准:
标准i:莫高窟的石窟群代表了绝无仅有的艺术成就,既体现在492个窟龛分凿于5层崖壁的精妙的空间组织,又体现在石窟中2000多件彩塑和约45000平方米壁画,而这其中许多作品是中华艺术之瑰宝。
标准ii:从北魏(公元386-534年)到蒙元时期(公元1276-1368年)的一千多年间。莫高窟在中国与中亚和印度的艺术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标准iii:莫高窟的绘画艺术是古代中国隋、唐、宋三代文明独一无二的见证。
标准iv:千佛洞是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圣殿。
标准v:19世纪末到1930年,莫高窟石窟群曾有佛教僧侣居住。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管理的莫高窟石窟艺术整体,保存了传统僧侣居所的范例。
标准vi:这些洞窟与欧亚大陆交流史以及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史紧密相关。敦煌及附近地区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处,也是各种商品和思想的交流之地。这一点已被洞窟中所发现的汉、藏、粟特、于阗、回鹘甚至希伯来的文献所证实。
参考资料:《莫高窟突出普遍价值声明》
文中未标注出处的照片为作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