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2期:笔谈:公共考古/公众考古概念下的考古学教育思辨
笔谈:公共考古/公众考古概念下的考古学教育思辨
摘要:考古学和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越来越多,种种联系组成了公众考古/公众考古学要关注的诸多领域。脱胎于英文“Public Archaeology”的“公共考古”或者“公众考古”概念,在中国的实践和讨论均体现为考古学面向公众的沟通和共享姿态。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公共考古的教育性体现在能够架起专业考古与普通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民众理解考古学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什么,以便获得更多的支持;公共考古的开放性则要解决“谁的公共考古”这样的问题,通过改变考古学/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单向关系,变考古学家的“他们的公共考古学”为公众的“我们的公共考古学”。今天公众考古已从最初“什是”和“要不要做”的认识论阶段,发展到如何做好和怎样推进的实践论阶段,因此需要专业化、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该从人才现存问题的导向出发,依托有条件的高校,推动公众考古课程建设并逐步发展到课程体系建设。公众考古需要常态化、体系化、制度化。对“公众”本身也需要研究和分类加以引导。从考古现场到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的展厅,都是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利益相关者”“流”和“解释”的最佳场域。利用公众考古活动系统开发设计针对中小学生的考古主题课程,可以将考古文博资源转化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资源。而对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而言,开展考古教育将大有可为。
关键词:公共考古;公众考古;考古教育;人才培养;公共性;开放性;共享;项目式学习;课程体系
推动公众考古课程体系建设
高蒙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上海 200433)
公众考古已在我国开展多年,从最初什么是和要不要做公众考古的认识论阶段,发展到了如何做好和怎样推进公众考古的实践论阶段。换言之,发展公众考古已是行业内外人们的共识,在国家政府层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21年10月,文化与旅游部和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的通知》,文中强调要加强考古成果传播利用和加强考古人才队伍建设,这无疑为公众考古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推力。
人才是公众考古发展的主力军,推进公众考古可持续发展,需要专业化、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但我国尚没有建立起培养公众考古专业人才的单位和平台,相关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学科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也未建立和形成,导致从事公众考古的人员大多数来自其他学科,基本是兼职为主,成为制约公众考古发展的短板。
因此,应该从公众考古人才现存问题的导向出发,推动公众考古课程建设并逐步发展到课程体系建设,对培养公众考古专门人才,推进公众考古发展,都具有顶层设计意义。高校是培养公众考古人才的主要平台,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布局和推动公众考古课程体系建设,走出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公众考古人才培养之路。
一 设置概论性纲要课程
公众考古学概论性课程是我国高校优先级要建设的课程。概论性课程的建设既可以是专题性的,也可以是系统性的。前者以问题为导向,可以针对公众考古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以课题的形式设计课程,建设周期比较快。后者以公众考古的系统目标、理论、知识、方法为导向,以教科书式的形式设计课程,建设周期比较长。
专题性的概论课程建设,可以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案例为参考。UCL是国外开展公众考古教育起步早、有特点,有影响力的高校,从本世纪初前后开始设置公众考古学课程。具体内容包括:为考古学活动提供立法依据、考古学在政治领域中的操作以及社会价值、考古学呈献给大众的方式(如媒体、博物馆和遗址等)、如何处理公众和专家之间的关系、在公众中发展公众考古学的潜力与可能性、民族主义与考古学、文化政治与土著遗产等约二十个专题范畴。
从中不难看出,UCL的课程设置比较课题化、宏观化,与政府、立法、经济之间产生的交集比较多,因此称之为“公共考古”更贴合一些。这与一直被国内很多人奉为公共考古学圭臬的美国Public Archaeology一书类似,该书通过阿肯色州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考古项目,主要讲考古立法和各州法律与考古项目之间的关系。
与英美较多涉及对事——即面对社会公共事务不太一样,中国公众考古的基本国情是对人,即更加面向普通社会公众,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众众了解考古,关注考古,参与到保护和传承考古成果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行动中去。因此,课程设置上以此作为顶层设计理念,也不失为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中国方式。
教科书式的形式设计课程,可以有别于UCL课题化、专题式、话题式,也可以减少与政治、经济、立法相关的内容,因为这些可以从国内很多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遗产法规类课程得以借鉴和支撑。所以,尽可以设置公众考古的价值取向、实现目标、基本内容、理论方法。2007年起,我们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开始给研究生上《公众考古学》课,在这个课程结构里,在一般概论课程需要的理论、方法和学术史以外,还包括公众考古传媒、公众考古教育、公众考古活动、公众考古展示,基本涵盖了我国目前公众考古的基本形态。
概论性课程目前在国内外大都是开在研究生阶段,作为选修性课程来设置,尚没有开到本科生阶段,但不影响本科甚至博士阶段的同学来选修或旁听。
二 设置方向性专业课程
我国公众考古常见的四种实践形态是公众考古传媒、公众考古教育、公众考古活动、公众考古展示。换言之,这四种形态为构建公众考古方向性的专业课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是考古传媒。公众考古传媒一般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前者指书报刊和影视,后者指互联网与移动媒介。考古书刊传播公众考古知识和信息,起步早,跨时长,在启迪民智、陶冶情操、娱乐休闲等方面,一直扮演着公众考古传播主角。而用电影手段传播考古成果,始于1957年拍摄的明代定陵纪录片《地下宫殿》。1980年代电视机普及催生了电视考古纪录片,而今《考古进行时》特别是《中国考古大会》等,则是一种更贴近社会公众的考古综艺类节目。近些年,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时间约束性、单向传播性,使考古与公众的多向交流变为常态。例如中国文物信息网、中国考古网、考古汇等网站,加上社会团体或公众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断满足了公众考古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二是考古教育。包括通识考古课堂,即面向非考古文博同学开设的非考古专业课程,也包括各种市民讲座、文化论坛等,也是国内开展的比较多、比较成熟的领域。这在美国称之为教育考古,我们称之为考古教育[1]。
三是考古活动。以夏令营和考古探险为代表,也包括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每年向社会发布的影响比较大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学论坛——年度考古新发现”等评选活动,在我国开展得也比较多。
四是考古展示。主要是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的陈列展览,包括发掘工地的现场展示、遗址建馆的专题展示、遗址建园的本体展示、传播考古的科普展示等。相比遗址博物馆来说,考古遗址公园建在遗址之上,在考古展示中独具特色,成为适合遗址保护和利用以及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新兴手段。另外考古博物馆也是一种科普“什么是考古学”的新型行业博物馆类型,展览展示考古学学科发展史、考古基本概念、考古学发现、研究、保护、利用的理念、技术、方法等,具有考古科学馆特点,有利于向社会公众传播考古科学。
结合这四种基本实践形态,设置一些专业方向性的课程在有些高校中已有先例,比如通识考古教育、遗址博物馆、考古影视拍摄与制作等方向的专门教学等。
三 设置通识性课程
中国的大学考古教育,分为两类课程。一个是专业考古教育,一个是通识考古教育。专业考古教育无需多言,而通识考古教育则指非专业考古教育,多是面向全校文、理、工、艺、医等各专业同学开设的通识考古课。
这类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以培养专业从业人员为目标,也不以科普考古常识为要务,而是与我国大学近年来普遍提倡“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通识教育有关,以利于学生提高全面发展的素质,扩大他们理解人类文明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视野,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论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考古专业课侧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识考古课则以专题讲授方式为主,秉持的“宁通勿专”的主旨,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去专业化”和“求精不求全”的原则,有目的地拉大与专业考古课程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课名有所区别。既不能太专业化,也不能太学科化。挑选那些能够吸引人的、有科学和人文精神、带科普意义的课名,如以《考古发现与探索》或《考古与人类》来区别于专业《考古学概论》等。
第二,定位有所不同。专业考古课着重于专业表达,要求知识体系完整;而通识考古课面向全校同学,侧重于一般人文阐释,传递考古学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三,内容有所取舍。多拣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学事件、过程、人物,向学生介绍人类迁徙、创新发明、人地关系、文化交流、文明比较、国家形成、文物保护、遗产传承等具有科学探索、人文关怀、时代精神的专题。
第四,课风有所变更。教学方法是将考古学的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故事性结合起来,把枯燥难懂的考古学理论、方法和知识体系转换为深入浅出的社会文化语境,变专业阐述为文化叙述,变术语表达为普通讲述。
加强公众考古课程体系建设,通过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真正建设好公众考古人才队伍,才能从源头上为高质量的公众考古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更好地传播考古成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贾博宇,杨秀侃,等.考古教育:在普及中提高——复旦大学开展公众考古教育实践的尝试[N].中国文物报,2010―06―25(007).
Discrimination of Archaeolog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ublic Archaeology
Gao Menghe1, Wei Jun1, Hang Kan2, Gao Dalun3, Fang Xiangming4,
Wang Tao5, Li Fei6, Wang Liang7.
(1. Depart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Museolog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2.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PekingUniversity, Beijing100871, China; 3. Social Science Center and Museums,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518055, China;4. Zhejiang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5. School of Histor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China; 4. Guizhou Provincial Museum, Guiyang 550081, China; 7. Beijing Academy, Beijing 100018, China)
Abstract: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archaeology and every aspec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have been mounting with time, giving rise to various areas of concern within the domain of public archaeology. In terms of the features of public archaeology, public nature is the core one that must be given full play to promote the win-win situa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experts and the public. The educational nature of public archaeology lies in that it can bridge the communication gap between professional archaeologist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and gather more support by throwing light on what archaeology can provid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open nature of public archaeology is to tackle the problem of who are the stakeholders of public archaeology and to transform the public archaeology dominated by archaeologists into that shar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by changing the one-way communication between archaeology/archaeologists and the public. At present, public archaeology has evolved from the initial epistemological stage of what it is and whether or not to conduct it to the practical stage of how to do it well and how to promote it, making the professional and high-quality talent in great demand. Sinc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re the major platform for training public archaeological talent,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curricula first and then build the curriculum system at qualif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Nonetheless, communication is more fundamental than education in public archaeology.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from unilateral output by archaeologists to knowledge and ideas sharing. Public archaeology should be routinized, systemat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In practicing public archae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intensify the research on the public and carry out individualized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forms with different content for various objects of archaeological education. Venues like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and the exhibition hall of the museum turned out to be the best field to communicate with and explain to archaeological stakeholders. We can transform archaeological and museological resources in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uch as carrying out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public archaeological activities and resources and systematically developing and designing a series of courses on archaeological themes. Meanwhile, archaeological education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especially the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Keywords: public archaeology; archaeological education; public nature; open nature; shar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curriculum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