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文
EN
FR
{{breadName}}
从东洋奇迹到反面教材——明代朝鲜人眼中的长城(一)


山海关以内,十里置烟台以备烽火。过关后,又间五里置小墩立标以记里——朝鲜·崔溥《锦南漂海录》


如果不是因为一次交通事故,那个朝鲜公务员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这样豪华的公款海外旅游机会。


大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朝鲜李朝官员崔溥的父亲病逝,他在乘船回济州岛奔丧途中,遭遇了海上暴风袭击。他所乘坐的船漂流了14天,万幸的是,船最终漂到了明朝的海岸。崔溥一行在浙江台州临海县登岸,在被排除了倭寇嫌疑之后,受到了官府的热情接待。明朝官员护送着崔溥沿大运河北上至京师,又转陆路走到鸭绿江边。他一路走完了京杭大运河全线,接受了大明皇帝的赏赐,又游历了蓟州镇和辽东镇长城。途中,崔溥写成了5万余言的日记,他的后人结集出版《锦南漂海录》3册,成为了15世纪明朝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崔溥画像



崔溥的8000里回家之路


崔溥是个好奇而细心的人,他的书中什么都记。在北京受赏之后,崔溥先向东行,经通州、三河县,到达了蓟州(今天津蓟州区)南五里的渔阳驿。这是崔溥长城之旅的第一站。蓟州是明朝的边塞重镇,在那里,崔溥偶遇了朝鲜来华的使臣成健。经过攀谈,他知道朝鲜国王听说他的船遇险,也在派人四处寻找他。一开始,人们都以为他遇难了,如今看到他平安无事,成健也很高兴。他谈起一路的见闻,成健啧啧称奇。从蓟州向北,崔溥来到了永平府(今河北秦皇岛市)的榆关驿。榆关修建于隋朝,是山海关的前身。崔溥漂海之时,遗迹已不存,只剩地名。随后,崔溥从山海关跨过了蓟镇长城。根据他的日记,山海关时称“东北第一关”。关东城门上有关楼,东门外有一座望夫台。传说是秦筑长城时孟姜女寻夫之处。继续前行,经过了广宁的中前千户所和前屯卫。大约是抵近边境,为了加强防御,自此再像东北,所有的驿站都筑城守卫。之后又过宁远卫、左屯卫。根据崔溥的描述,山海关外的人文景观与内地大不相同。这里“不设州府县”,“人皆粗鄙,衣冠褴褛”,“性行尤暴悍,大有胡狄之风”。然而奇妙的是,在荒凉的明代东北,崔溥生平第一次见到了热带水果椰子,随行的明朝官员张述祖说,这是广东布政司进贡给皇帝,皇帝又赏赐给广宁太监的。在广宁卫城,崔溥又见到了来给皇帝拜寿的朝鲜使节蔡寿。两人再次攀谈起来,蔡寿也曾到过江南,但并不曾像崔溥这样深入寻访,言语间充满了羡慕之情。挥别了同胞,崔溥又踏上回家的路程。又一日,来到一个叫新关门的长城关口。有成化年间修建的长土城与长城相接,并向南延伸,崔溥对“长土城”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但说新关门“当其正中”,推测可能是指新关门的关城。过新关门,又经海州卫、到达辽东镇指挥中心辽阳城,城中有很多朝鲜人聚居。在这里,崔溥遇到一位僧人。他自称祖上从朝鲜逃难来明已有三代,又言语之间对明人充满了鄙夷。他自诩不忘故国,又怕回国后难免出逃之罪。他称赞大行皇帝尊崇佛法,又吐槽当今圣上欺压僧徒。崔溥看不惯僧人的道貌岸然,将他数落一番,把他怼得无言以对。离开辽阳后,崔溥又经过了连山关、通远堡、开州城,并从鸭绿江边的九连城渡河回到朝鲜义州。


《全辽志》中的明长城辽东镇镇城——辽阳城


根据《漂海录》的记录,从北京到鸭绿江,崔溥辗转2000余里,行经34座城驿,其中包括了蓟辽两镇长城沿线要塞24个。他详细描述了长城沿线各地山川形势、交通里程、民风、民俗、物产,沿途邂逅的三教九流,传说故事,旧塞新城的建制沿革,目睹了山海关内每十里一座烽火台的壮景,关外五里一小墩标记里程的设施。


崔溥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马可波罗行纪》中,我们看不到关于长城的只言片语,因为在那时,长城已是废墟,而崔溥,这个堪称东方马可波罗的朝鲜人,却生活在长城的时代。他的《漂海录》也为我们保留下了一座活的长城,让我们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观察一座正在使用的长城和生活在长城脚下的人们,走进他们的故事。


那些明清时期来到中国的朝鲜使臣,在崔溥走过的路上往来穿梭,他们也无不被长城的雄伟所震撼。如果说崔溥更加关注边地的风土人情,那么身负政治使命的朝鲜使臣则把更多的笔墨留给了长城本身。几百年间,他们留下了关于明长城的大量文献,其间有边城营造,军事建制,山川舆图等史料,更有朝鲜人对于国防安全、东亚秩序的论述,边疆危机、明清易代的反思,乃至身份认同、家国情怀的表达。


扩展阅读


【韩】朴元熇《崔溥漂海录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葛振家《崔溥漂海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韩】朴元熇《崔溥漂海录分析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吴政纬《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